英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没人喜欢孤独,但孤独是一种能力
TUhjnbcbe - 2022/12/18 11:30:00
治好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23/4454964.html

孤独是一种能力。

孤独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但多数情况下,孤独被视为是一种很负面的情绪,孤独总是和寂寞、孤单、脆弱、依赖等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避之不及,视之为洪水猛兽,为了消除孤独感,会通过狂热的生活来摆脱它,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喧闹的酒局饭局或疯狂的派对之中,或者一茬紧接一茬地不停地进入恋爱关系,纵欲、酗酒、吸*、自杀都有可能是为了对抗孤独感。

精神病人的幻听,甚至也被认为是一种对于孤独的防御。与此同时,也总有人能对孤独安之若素,拥抱孤独,甚至渴望孤独,一旦有机会就尽情享受孤独。

那孤独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呢?为什么人们对待孤独的体验差异如此之大呢?

01

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孤独是人类的终极体验,它是人类处境的一部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认为,孤独和死亡、自由、无意义一起并列,这四个人生终极命题,是横亘在全人类面前的存在性的「既定事实」。

在亚隆的书中,这四种「既定事实」,即是我们拂去日常生活的表层压力之后,露出的生命终极真相。人的精神焦虑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对这四种「真相」或明或暗的觉知。

人人向往永生,但都知道人终有一死。人人渴盼自由,但自由总是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越享有自由也意味着越需要自我负责。人类天生是一种寻找意义的生物,却被投入到本身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而孤独,从深层来说,意味着你要无遮无掩地独自面对死亡焦虑。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必然是孤独的。人有三种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存在孤独。与他人的分离,我们感受到寂寞,这属于人际孤独。与内心自我的分离,我们触碰不到真实的自我,这属于心理孤独。

而当我们体验到,作为生命个体和其他生命之间终有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时,我们会感受到「与世界分离」的体验,这就是存在性孤独,这是一种终极性的孤独。就是说,无论我们之间多么亲密无间,但我们终究是两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进入这种存在,也注定要独自离开。

02

人需要关系,也不能没有孤独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进化的意义上来说,孤独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人类进化出孤独的负面感受,来避免个体太过脱离群体,从而成为猛兽的猎物。由此,结群和依恋便是人的天性之一,融入社群的能力约等于人的生存能力,它事关我们最底层的安全感。

离群的痛苦如此难以承受,以至于在某些环境中,关禁闭甚至是最严重的惩罚手段。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看来,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求关系的。人格健康和幸福的大厦奠基于早年环境的关系体验,尤其是幼年时和母亲的关系。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儿从6个月开始,主要需求就是寻求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

早年对依恋对象的情感体验,决定了成年后爱与信任的能力,影响其亲密关系质量。可以说,一个人能否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关系,就是其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心理咨询之所以有用,根本上也是因为咨访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建立。

人不能没有关系,也不能一直处于关系之中。现代人的联接太多元太频繁,生活太嘈杂太喧嚣,人们需要适当回到孤独状态,去整理自我。

夜深了你还不想睡,独自一人在书房熬到凌晨,即使只是在无聊地刷手机。车已停在了车库,但你不想上楼,还要在车里静静抽完一支烟后才回家。人们向往远行,留恋在路上的感觉,可能也只是为了满足我们想从生活抽离出来,找时间和自己呆在一起的需要。

正念之所以流行,可能也正是因为那给了我们机会和自己的内在呆上一会儿。大导演李安说,早年每天路上通勤的两个小时,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片段。

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被允许孤独,将是最大的孤独。

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相遇。也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才能与神秘、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享受孤独的人,灵*都有洁癖。一辈子都极其孤独的哲学家叔本华说,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的确,可能正是孤独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创造性。

没有孤独过,意味着你从未真正触碰到自己的内在世界,更谈不上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局自然就只能是人云亦云、平平无奇,泯然于众人了。

03

独处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能独处的人,即使是一个人,也从不感到孤独,反而是一种享受,是自我在精神上的一场狂欢。相反,对于无法独处的人来说,派对、酒精和*品,以及假装出来的融入人群的样子,都无法真正消弭孤独,其结果是越来越孤独。

说到底,是因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如何应对孤独,体现了一个人的自我功能。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年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独处的能力》(TheCapacitytobeAlone),这篇论文已经是精神分析史上的经典文献了。

在这篇文章中,温尼科特指出,独处的能力是个体情感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他提出了一个看似悖论的观点,即独处能力的基础是有在某人陪伴下独处的经验。这里的某人常常是指婴儿的照料者母亲。

婴儿的独处需要旁边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足够好」(goodenough)是指「刚刚好」、「恰恰好」,即母亲的「在场」不是那种侵入式的在场,是贴合婴儿需要的在场。

婴儿有大量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经验,才能发展出独处的能力。这其实很好理解。在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关系中,妈妈给足了婴儿安全感。如果一个儿童很确定母亲会随时在自己身边,通常更有欲望去探索、去发现当前的环境,也更能够承受妈妈偶尔不在身边的焦虑。

婴儿知道母亲始终会出现,这份笃定的安全感足以应付眼前看不见妈妈的恐惧。母亲这个可靠的外部支持,持续给了婴儿一种非常稳定的和被保护的关系体验,逐渐会被内化到儿童的心理世界中,从而让孩子发展出一种真正的独处能力。

所以,那些无法忍受孤独,没有独处能力的人,说到底是因为「心里没有住人」。心里没人,即使身处闹市,也常感觉自己是孤*野*。

更吊诡的是,无法独处的人,其实也不会相处。

人际关系中,外部世界常常是你内部世界的投射。学会独处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独处的人,才能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能独处,意味着你内在的安全感充足,在关系中也可以不吹不黑,不容易患得患失,去强迫或者去讨好,你活得真实而稳定。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尤其体现得加淋漓尽致。

要有独立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可以自在独处的人,才能健康地走入一段亲密的关系之中,而不会急切要占有对方,或者过分依赖对方,或者胁迫对方。带着对对方的信任,两个人允许彼此各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同时也能开放和分享自己的安全空间,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既亲密又独立,这就是健康亲密关系的模样。难怪弗洛姆在他那本著名的《爱的艺术》里说到,独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能否一个人待着,是有无爱的能力的标志。

点击名片,查询关于刘富良

人需要关系,也不能没有孤独。

你也许仍不知道如何与孤独共处?

可以和专业的咨询师一起聊一聊。

如果你需要,欢迎体验

简单心理元「首次咨询」服务

????

作者:刘富良咨询师

责编:birdman,viki

图片来源:Pinterest

▽首次咨询是什么?

点击了解一下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人喜欢孤独,但孤独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