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杨补之四梅花图宋人百花图论宋
TUhjnbcbe - 2021/12/6 16:22:00

今天的推送好文来自著名书画鉴赏家、国画家谢稚柳先生,可惜文中讲到的几幅画很难找,寻了半天就这几张还不错的图给大家放上来,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再去翻翻画册对照着先生的文章来看看。

水墨画派的兴起,是著色画的转变,是民间绘画转到士大夫画所创始。要想论述它的原始转变过程,单有一些历史叙说而没有原迹见到,是很难有明确的艺术认识的。

传统绘画的规律,由勾勒的转到粗笔的,由工整更工整,转到豪放更豪放。唐以后士大夫画的艺术崇尚,是水墨为上,豪放为高。而水墨在士大夫画派中,日渐被向往,作家辈出,在唐代开始兴起,然而所能使人想象的,只是一鳞一爪的历史叙说而已。

到北宋,水墨的山水,各派云起,它的原迹,现在虽不能说具备,然流传还比较多,而水墨的花卉,却很少了。因此,这一时期的流派,可得而言者,仅能凭少数原迹和历史叙说的相互引证。

后来号称“湖州竹派”的文同墨竹,被当时推许为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它已不再是双勾的形式。米芾曾提到文同的画竹:“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演变关系。文同以前画竹,墨是不分浓淡的。也证明,不用双勾,并不是文同所创始。因为米带只说墨的演变,而并没有提从双勾转到粗笔是文同开始的。文同“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画竹方式,可以从他的“偃竹图”得到证明。

之前,南唐李煜得意的“金错书”、“一笔三过之法”,被唐希雅用来画竹。刘道醇说:“伪唐李煜好金错书”,希雅尝学之,乘兴纵奇,因其战掣之势以写竹树,盖取幸于一时也。”米芾也说,唐希雅“作棘林间战笔小竹,非善,是效其主李重光耳”。所谓“战掣之势”,“战笔”,即“一笔三过之法”。这样的方法画竹,应该不是双勾的形体。而南唐董源《夏山图》中,赵干《江行初雪图》中都有竹,都不是双勾的形体,现在可以亲眼见得到。由此看来,不用双勾画墨竹,南唐己经盛行。

米芾称颂苏东坡画竹“运思清拔”,苏东坡自称“于文拈一瓣香”。并对绘画的意见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一切都说明水墨至上、豪放为高的趋向,提倡绘画艺术所标举的“意”是描绘对象的先决条件。“意”,就是所谓形象思维。

北宋的花光和尚仲仁,据说,从月夜窗间的花影,创始了他的墨梅。当时诗人*山谷称赞这个和尚的妙迹:“如清晓嫩寒,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山谷的清辞妙语,也是反映了士大夫画所崇尚的艺术境界。而北宋末期南昌人杨补之,即这里所要谈的《四梅花图》,据说其源即出于花光和尚。

《四梅花图》,描写梅花的将开到谢落。共四段:花是简括的双勾,而最小的花萼只用墨作一点,枝和干也不双勾,而只是一笔画成。或湿或干的墨间而带一点飞白,以表达梅的新条与老干。写实的主旨,不是刻意细致,也不是无限纵放。是一种温和写意的笔与墨来强调梅花的清标雅韵,是淡淡然一襟清思的风格。历史说明了这种表现为士大夫传统标榜的清高思想,骚人墨客的艺术境界。广被传诵的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正是这样诗情的画意。

宋人《百花图》与《四梅花图》,同是南宋,而前者晚于后者;同是水墨,而后者是迥异的形体。《百花图卷》,所描写的四季花卉,一工细而繁密,是匀勒兼没骨的形体。同样是水墨,《百花图卷》却不是随意抒写而是刻意晕染。究其实,与双勾著色画只是色调不同。变杂彩为浓淡的墨色。只有卷首的那丛梅花,却是紧跟杨补之而来的规格。这一图所特别显示的,也是神清骨俊的风裁。

要回头来说明一点,杨补之的“当今皇帝”宋徽宗赵佶,很藐视他的画派,讥笑他画的是“村梅”。自然,赵桔所表现的是工细浓艳的“宫梅”。“骆路野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村梅”,自然是不可能入赵桔的赏鉴之列。然而,赵佶也没有废弃水墨,他的《枇杷山鸟》正是以墨笔来表达的。但绝不是如杨补之的随意抒写,也不是双勾,而纯然是精微的晕染。这一种描绘,正是《百花图》所兼用的没骨形体。《百花图》看不出作者为谁,尽管它的时期后于杨补之,但只是传统双勾着色画的延续,不能说是卓然自立的规范。

风起云涌的水墨花卉画全盛时代是元朝。墨竹正为这个时期所兴起。高克恭、赵孟頫、李衎、顾定之、吴镇,都是当时的水墨高手。而柯九思更是“湖州竹派”的卫道者。一切的演变,墨竹不离文同,.花卉也不离《百花图》与杨补之这两种形体。赵孟坚是杨补之的信徒。而王冕又是赵孟坚的信徒。赵孟頫一生反对他的“近世”——南宋院体。然而他的笔床砚匣对杨补之却是步趋一致的。他写梅花虽已绝迹,至于古木竹石之类,还是杨补之的规范所自出。兰花也与赵孟坚的形体一致。至如王渊、赵衷、张子*等的画笔,间或有用粗笔晕染,但大都是属于双勾晕墨宋人《百花图》的体系。至于南宋梁楷,牧谿狂纵的表现,在元代并没有被接受,看来由于赵孟頫的反对“近世”从而被抛弃了。元朝一代,赫赫有名与冷落少人知的一切水墨画作家,尽管情调有别,性格相异,他们的规范,始终徘徊于这两者之间,不断发抒着这两者的水墨清华情意。文学艺术有文野之分。单单在于艺术风格而不是别的,那么,“清”与“高”,应该是优良的传统,正是属于“文”的一边,连一切着色画都包括在内。

浩林艺术

投稿信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杨补之四梅花图宋人百花图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