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桌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莫过于过年的酒桌。
“什么不能喝,都是酒不够”、“你怎么就喝一口,长辈随意,你得干了啊”、“咋了,你大伯的你就喝我的怎么就不喝了”……
一口小酒能喝出人生百态,酒里没有*金屋、没有颜如玉,有的全是感情。
殊不知,酒精穿肠过,另一场战争在人体里打响。
一小部分酒精进入体内,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
而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遭遇乙醇脱氢酶(ADH1B)的伏击,将酒精转变成乙醛。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含有另外一种基因ADH1C,能更快速地使酒精生成乙醛。
不过乙醛是有*的,大量累积,会有脸红、兴奋的表现。
它也是导致宿醉的主要原因,大量积累会导致头痛头疼、乏力疲惫、注意力不集中。
很快,乙醛脱氢酶开始发挥作用,它将体内的乙醛变成乙酸。
乙酸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能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
据统计,大约50%的亚洲人有着另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2,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
所以受这些基因影响,一大部分亚洲人,虽然能喝,但是乙醛带来的副作用也会更加严重。
例如我们熟知的“喝酒上脸”就是症状之一*,还有斑点、起疙瘩等系列反应,也被称作“亚洲人脸红综合征”。
*注:基本上喝酒脸红的属于缺少乙醛脱氢酶,两种酶都缺的会呈脸白,这两种人饮酒风险较其他人大,不宜劝酒。还有一种,喝酒神色如常,是两种酶都充足的,这种人太能喝也不宜劝酒。
亚洲红脸
但是酒精的代谢速率是有上限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各处积累,尤其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
虽然酒精较之乙醛*性小,但起到麻痹作用。
一开始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理性和感性的天平完全倾向感性,会感到兴奋、减缓抑郁。
“微醺”的状态,也就能达到“借酒消愁”的功效。
*注:这部分中枢在日常生活中,能对极兴奋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但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
接下来醉酒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或变得安静,或变得忧郁、恍惚,或变得暴躁,直到不省人事。
且不论他们的酒品是哪一种,若是严重的话,可能因心脏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造成窒息死亡。
如果继续喝,可能出现一种神奇的状态——断片。
对当事人而言,就像是喝酒到了某一个阶段,突然结束了,第二天醒来对此前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任何印象。
但在别人的记忆中,你却极为正常地继续和大家喝酒聊天,相谈甚欢。
这是因为酒精本身也是一种麻醉剂,大脑在大量酒精的作用下,逐渐承受不住。
大脑开始短暂休息,如果继续喝下去,大脑就转入长时间休息的状态。
大脑休息,首要关闭的便是颞叶的功能,而颞叶负责着人体记忆。
颞叶暂停工作,就好比将你置于没有开机的录像机前表演,不管你做什么,你的大脑都没有帮你记录下来。
虽然听起来很有趣,但究其根本,这都是酒精造成的记忆损伤。
酒精麻痹大脑,还会带来更加复杂的变化。
如果将大脑比作一台高效的计算机,那么酒精就在不停地降低大脑的内存。
大脑处理能力下降,处理每一件事情的神经回路都会变得无比低效。
确切的表现就是缺乏辨别力,你会做出各种蠢事。
因为无法处理更多的事情,你对每一件事的判断都不会太深入。
换成现实的场景就是:你会乱打电话,完全不顾明天该怎么解释;或者随性吐槽、贬低别人,或是说出珍藏已久的秘密,不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但这也不是说酒后就会“吐真言”,因为这也取决你在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