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茶路漫漫,喝茶越多越久,越觉得一杯好茶的不易。制好茶,需要天时地利,买好茶,还要斗智斗勇拼经验。
我们常从古茶书读如何品茶,以知好坏。但无从制茶之事知优劣,而《品茶要录》一书,则有思论。
《品茶要录》是宋代*儒所著的一部茶学专著,收录于《中国宋代茶书》。
全书共十篇,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问题,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作者言著述原因言,因为爱好茶者探究茶并未真正明了赏鉴之道,而茶农追逐利益涂抹膏油又使茶的味道难以辨别,我研究之余总结了采摘制造的得失,列成十项论述其间问题,名为《品茶要录》。
一、采造过时
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同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
晴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
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熏渍,拣摘不给,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脚微红者,过时之病也。
解注:采茶开始于惊蛰之前,初次试焙的叫做一火,三火之前制作为好。晴时不热芽叶生长好,此时采的芽叶也好。最怕出现的问题是茶发芽时下霜,二是制茶时下雨,三是天气太热,四是错过制作时间的茶。
二、白合盗叶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
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挎而已。拣芽则不然,遍园陇中择其精英者尔。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一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抱生而色白者,盗叶也。造拣芽常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
解注:茶叶中品质上佳者被称为斗、亚斗,其次是拣芽、茶芽。百合盗叶皆为色泽上好看,但味道苦涩而清淡,此处讲掺入白合盗叶的缺点。
三、入杂
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人他叶者,建人号为“入杂”。挎列入柿叶,常品人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试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人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人之多寡,从可知矣。向上下品有之,近虽列,亦或勾使。
解注:此处为茶叶中掺杂其他叶子,如柿叶、桴槛叶,亦为增加茶色泽,辨别别方法是,入口没有粟纹和甘甜香味,杯水面浮絮状毛,把杯子侧过来观察,其他叶子加入的多少,都可以看出来。
四、蒸不熟
谷芽初采,不过盈箱而已,趣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有不熟之病,有过熟之病。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已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桃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解注:蒸茶会遇到不熟和过熟问题。如不熟,好茶也损味。辨别方法是不熟的茶颜色青、且容易下沉,有桃仁气味,恰到好处熟度的茶,味甘甜清香。
五、过熟
茶芽方蒸,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虽过熟,愈于不熟,甘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白;余论味,则以*白胜青白。
解注:过熟的茶色*,有大粟色纹理。过熟比不熟强,味道甘香一些。君谟(蔡襄,字君谟,著有《茶录》)追求茶色,认为青白比*白;而我追求茶味,*白比青白要好。
六、焦釜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而过熟,又久则汤干,而焦釜之气出。茶工有泛新汤以益之,是致熏损茶*。试时色多昏红,气焦味恶者,焦釜之病也。建人号为热锅气。
解注:茶叶蒸过久干锅会有糊锅味,制茶人为使锅不干加水,致茶色变*。饮用时汤色昏红,气味焦糊,都是糊锅的缘故。
七、压*
茶已蒸者为*,*细,则已人卷模制之矣。盖清洁鲜明,则香色如之。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或以罐汲新泉悬胸间,得必投其中,盖欲鲜也。其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长,工力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压*之病也。
解注:唐宋团、饼茶制造中,因鲜叶采回不及时蒸,蒸后不及时研,研而不及时烘焙而导致茶色不鲜明,茶味呈淡薄的坏鸡蛋气味,统称为压*。
八、渍膏
茶饼光*,又如荫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唯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解注:制茶时要榨除茶汁,汁尽色如干竹叶。为茶叶表面好看的人,会故意榨不尽,其色虽然鲜白,但味苦。
九、伤焙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椿模,既出椿,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热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欲速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损茶饼。试时其色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
解注:焙干时,有茶农为了能使茶叶迅速变干售卖,常不用实炭,火中带烟焰,烟多稍不小心就会熏坏茶饼,称为伤焙。试茶时候汤色昏红,带焦味,就是这个原因。
十、辨壑源、沙溪
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岭,其势无数里之远,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土气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尔,其势必由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源?抑御焙占此大冈巍陇,神物伏护,得其余荫耶?何其甘芳精至而独擅天下也。
观乎春雷一惊,筠笼才起,售者已担簦挈橐于其门,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人笪而争酬所直,故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
其有桀猾之园民,阴取沙溪茶*,杂就卷而制之,人徒趣其名,睨其规模之相若,不能原其实者,盖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沙溪之园民,亦勇于为利,或杂以松*,饰其首面。凡肉理怯薄,体轻而色*,试时虽鲜白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
解注:此处讲茶叶产地的重要,以壑源、沙溪为例。因为供不应求,用沙溪仿冒壑源的很多。辨别方法:肉理怯薄、身骨轻、颜色*,茶汤鲜白不能长时间保持,香味淡而短,都是沙溪的品种;肉理厚实,身骨坚硬、色紫,汤沫凝杯时间长,香滑味绵长,都是壑源的。(宋多为点茶,看汤色多看点出的茶沫色和留杯时间)
其在后论中言,茶多精品不多,得精品且识货、善烹煮、有佳境、有志趣相投的宾客,知道这些,才能“尽茶之事”。
作为嗜茶人的苏轼曾读《品茶要录》后,作《书*道辅品茶要录后》。
其肯定*儒对茶的研究价值,感叹痛惜其年纪轻轻就离世。此文最早见《东坡外集》,《文献通考》转引说“元祐中东坡尝跋其后。”但亦有很多人言《东坡外集》是伪本,但这不影响《品茶要录》的价值,此处赞赏亦无不可信。
今观《品茶要录》,亦有感悟,茶之源起和未来走向,皆靠人为。市能有规,源能保真,你我手中才能有好茶、好味。
-end-点击下图,可为虚室添美物 精|彩|回|顾 『涉世中出世』 『茶酒论』 『冰岛老寨:时光里的茶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