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
飞花领策划
Johnny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称“与病*共存”绝不可行。他指出,英美等国的“与病*共存”已经给全球的抗疫形势带来严重后果,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只要疫情仍在国际上广泛流行,我国严防境外病*输入的方针就不能变,坚决切断病*传染链的策略就不能变,早发现、早控制的目标就不能变。”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针对南京疫情发生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提出的“与病*共存”有感而发。
不妨来看看张文宏医生文中的观点。他的原文是,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共存。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
梳理文意,可知两篇文章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并不是一些人说的那样,高强这篇文章在不点名批评张文宏。
高强所反对的与病*共存,是指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人民死活,放松管控,造成严重后果之后又一味*治化,到处甩锅的恶劣行径。这种与病*共存,和英国首相约翰逊之前说的“群体免疫”没有两样,当然需要坚决反对。
但张文宏说的与病*共存是在提醒我们注意这场抗疫的长期性、复杂性。指的是病*演变的客观规律——新冠病*作为一个肆虐全球一年多的大规模传染性病*,已经用它超强的传染性,快速的变异性,及防不胜防的隐蔽性证明其必然是一个长期存在,人类社会一时半会还没法从根本上清除它,这是确凿无疑的。
不然很难想象,中国经历了惨烈的武汉保卫战,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兴国抗疫模式下成功地抗击了第一波病*的袭击,其间我们也通过严防死守的方式扛住了断断续续的境外传播。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几乎成为世界榜样的情况下,却因南京官员的疏忽破防,其中尤其以南京毛老太携变异的德尔塔*株穿过防控网,以一人之力几乎击穿防控力量相对薄弱的扬州。
当前,扬州疫情依然严峻。江苏卫健委通报,8月9日0—24时,扬州新增本土确诊48例,目前,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疾控部门认为,扬州目前的疫情处于“高峰平台期”,“高峰”代表其增速依然快,形势非常严峻、复杂;“平台”指连续两天都是30几例,随着现在疫情管控措施不断加强,一轮一轮核酸筛查,预计今后新增病例不可避免,但也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增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相互合作与互动越来越方便和容易。同时,流行性的病原体也迎来了它的*金时代。与病*的活跃和多变相比,人类在扑灭病*上有长足进步,但和蔓延全球的新冠病*相比,研发疫苗、生产药物的进度仍存在一个时间差。
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需要我们做好和病*打持久战的准备。这轮疫情的源头,在于南京部分官员的大意疏忽甚至玩忽职守,当然需要追责问责,事实上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但即便以中国今天的情况,相比其他国家相比也好得太多。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8月10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逾2.04亿例,累计死亡病例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死亡病例例。
其中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与前一日6时30分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例,新增死亡病例例。刚刚举办了东京奥运会的日本,8月9日这天新增确诊病例超1.2万例,连续一周日增确诊病例过万例
在全世界病*猖獗之时,中国不可能做到“世外桃源”般的净土。我们所说的与病*共存,是正视病*破坏力强大无孔不入这个客观事实,从而打起十二分精神织牢、织密、织严防控的大网。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办法依然是尽最大可能在人群和病*之间制造一条护城河、隔离带。而绝不是什么打着与病*共存的旗号掩盖*治上的算计,甚至彻底躺平。
综上,对于不同的人“与病*共存”这样的表述,我们也要一分为二来看。那些为了逃避责任而敷衍,甚至为放弃防控找借口的“与病*共存”,我们需要坚决反对,并与这种思想趋势划清界限;相反,告诉我们“与病*共存”是个当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重视对手的强大,咬紧牙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样的提醒和建议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强烈反对盲目解除或放松防疫措施缴械投降式的“与病*共存”。希望用接种疫苗来实现“群体免疫”式的豪*,这样的后果,不说我们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即便一个普通的家庭和个体,都承受不起。
我们坚定支持把病*看做一个强大的对手,它可以存在,但我们一定要用尽一切办法将其拒之门外,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研究扑灭病*的方法,最终赢得抗疫的完全的,彻底的胜利。
这是一场持久战,请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并有战而胜之的觉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