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偶得之其三十五上
TUhjnbcbe - 2021/7/7 23:08:00

自上次写那篇关于“写字”的偶得文后,不觉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一年来似乎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细细一想,哪一年又不是会发生很多事情呢?翻回去读了那篇文章后,我确定了一个小小的想法,就是打算效仿胡适之先生,写一本关于自己四十岁之前的自传。这本小书的骨干大概是会以写字、读书、电影、游历、篆刻、绘画等这些东西为脉络,通过若干篇文字为支撑。待时候到了,我会重新审定这些文字,编辑成册,算是对自己前半段旅程的一个总结。

今天这篇文章,要写的主题是读书。写到半途,发现文章会有点长,所以我临时决定分成上、中、下三篇来写。

若单纯以重要性而论,读书其实是我人生中关乎精神与灵*事项中最重要的。它既是个习惯,也是个需求。因为太过自然,以至于我在提笔想写下关于它的那些事情时,居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既然如此,我就还是循着时间的顺序,沿着自己的记忆,试着把它写下来吧?这一次,我会改变自己一贯的先搭结构后动笔的写作程序,也算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一次小小的革命吧。

一、在故乡(-)

我的故乡,是个不知名的小县城,没有什么特色,交通也不甚方便。但是总的来说,民风算是比较开化,这可能因为是近乎全是由移民构成的原因吧?我识字的年纪并不算早。大概在5岁左右吧,才开始接受一些关于文字的发蒙教育。待到8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年左右,大概便开始了自己的读书历程。这其中教科书只占所读书的很小的一部分。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年代,在我的印象中,作为一个孩子,我收到的最多的礼物便是书。在我所收到的书里头,有《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鲁迅文集》等之类的。现在想来,那真是个匮乏的年代,却也是个开放和精粹的年代。这个里面,父亲送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对我的影响极为巨大(成年后,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向父亲表示过心中的感激),近乎就奠定了其后对于书、对于理性、对于科学、对于知识的态度,其中的动物,植物、天文、物理、化学、地学、数学、医学被我翻了好多遍。这套书甚至还影响了我对于线条造型、绘画等方面的审美趣味。因为这套书的前十四册里面的插图,绘制得极为严谨、简练、流畅而传神,后出的十册就相去甚远了,在这里就不提了。

说到这套书,就不得不提叶永烈老师。叶老师撰写了这套书前14册中很多文章,同时他也是位出色的科幻作家,代表作是《小灵通漫游未来》。现在想来,叶老师的笔触,是我后来成为科幻书迷的重要契机。当时那个年纪,在每次饥渴地读完一篇“为什么”之后,看到文末有个“(叶永烈)”,我都会展开无限的遐想,觉得作者大概是蓝天野老师扮演的姜子牙那个形象吧?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当年叶老师开始参与编写这套书的时候,只有20多岁……再后来,有幸见到老师本人,老师已是一位老者。如今斯人已逝,晚辈只能在心中默默缅怀。

另一套书,便是《四大名著》了。对于《四大名著》,我是有一些看法的。我觉得,应该把《红楼梦》从里面剔除掉,替之以《金瓶梅》。这并不是否定《红》,而是《金》和《红》本是一脉相承,没有《金》,是不会有《红》的,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关于《金》,我也是打算认真地写一系列书评,会专门对此进行表述。《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记》是给我影响最大的。前半段的大圣,后半段的悟空,一直萦绕在我的成长之路上。金箍棒、紧箍咒、齐天大圣、斗战胜佛,这些符号,在每一次我思想变化的过程中,都会反复的出现。这是个所谓“成长”的故事,也是个“去势”的故事。也就是在这部书中,我对于“自由”,有了初始的概念。

至于其他几部名著,当时确实是读不太懂。不过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懂,至少没有读懂《三国演义》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在后来的认识中,我觉得罗贯中作为一个有过参与过反元战争,并担任过张士诚幕僚的经历的文学作家,他的创作动机难免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觉得他的倾向过于明显,并想借作品来扰动世人。这一点,我比较反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部名不副实的“名著”。当然,从文学角度和开创性上来讲,又是当之无愧的。此为后话。

第二个原因,便是家人对于读书的看法。我的父母,由于时代的原因,并不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但是他们都是好奇心和思考力非常强的那类人。这么看过来,对于书籍,他们的态度就很明确了。那大概便是一种“是书皆可读”的看法。所以,在好奇心和思考力的传承基础上,对于书,我便有条件允许范围内的最大自由。

在故乡的整个成长历程中(-),我的主要读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漫画,小说,哲学著作、散文札记、科普文章等等,这里头还有很大比重的电影,之后会另行著文,在此不作赘述。

下面,我一点一点地把这些散落在记忆中、却又如同道标一般矗立在我读书路上的作品细细数来吧。

关于漫画,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的看法中,漫画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很难和严肃文学作品划上等号,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伟大的作品,是不拘于某类特定的表达形式的。我所读的漫画中,日本漫画占了绝大多数。印象中的,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那些经典日漫,我应该是都读过,《龙珠》、《圣斗士》、《阿拉蕾》、《风魔小次郎》等等这些。顺便提一句,在我的心目中,鸟山明老师是一个科幻漫画作家,所以《龙珠》和《阿拉蕾》是被我当成科幻漫画来读的。

在漫画作品中,蔡志忠老师(法号延一)的《庄子》、《西游记》,荒木飞吕彦老师的《JOJO奇妙冒险》(至今仍在连载),高屋良树老师的《强殖装甲》(估计已烂尾)、森川让次老师的《第一神拳》(至今仍在连载)……几乎全是少年漫画。

这里头,首推荒木老师的《JOJO奇妙冒险》。这部作品讲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在长达34年的漫长连载中,创作者、读者、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同成长,这本身也是一个史诗般的进程。《J》这部著作,通过瑰丽起伏的奇妙故事,鲜活丰富的人物形象,独树一帜的雅致画风,在审美、哲学、流行艺术所展现出来的趣味,如同一位雕塑家在创作作品一般,塑造着我的思想、审美趣味和对于人类哲学的认识。“*金精神”和“漆黑意志”其实是人类在面对命运和生存的所淬炼出的本质的一体两面。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当我处于起伏波澜之中时,我都会想起这个本质,会在它的一体两面中,选择其中的某一面。这也是我对于吉良吉影的推崇,对于布加拉迪的赞赏的原因;更是我对于蝇营狗苟的厌恶,对于极致纯粹的追求的动力。至于这部作品在美学、哲学方面的启蒙,更是难以用寥寥数语言尽。总而言之,《J》是一部对于人类、人性的赞歌,绚烂而庄严,能与它生而在同一时代,我深感幸运。

关于小说。那个时期,我读的小说只有两类——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其中科幻小说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主要是《科幻世界》。也就是从这本期刊中,我知道了儒勒.凡尔纳、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这些国外的科幻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我了解到了国内的那批崭露头角的科幻作家,像刘慈欣、柳文扬、王晋康等。说到这里,当时的刘慈欣在他初期的作品中,便已经建立了宏大叙事的风格,十几年后大火的《三体》,便是当时在《科幻世界》是连载发表的。不过说实话,对于《三体》在近些年的大火,我其实很不以为然。因为大刘的作品优点很明显,缺陷也很明显。他的缺陷在于人物塑造很单薄。这就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三体》尤其明显,这与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相较,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差距来。我个人最钟爱的刘慈欣的作品是《地火》,人物与故事的平衡处理的相对较好。

另一类小说,便是武侠小说。因为家中有亲戚是开租书店的,所以我有很大的便利能读到各种小说。武侠小说我只读过两位作者的,金庸和古龙。金庸没有读完,射雕三部曲也就读了后两部,其他的几乎没读过。大概是因为我一直觉得金庸本人和他的作品里头,都透着一股子虚伪和做作吧?他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偶得之其三十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