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窑,位于今天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牛角山上,是迄今为止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一座活窑,年6月,参加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的国外陶瓷艺术家们,在观看完古龙窑点火烧窑后惊叹:"中华陶艺文化博大精深,举世无双!"
该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据悉,国内目前仅存一座元代的陶客古龙窑,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就是宜兴的前墅古龙窑。
泥制陶器须经激漾火焰的煎炼,最后才会变为陶质成品。火焰的居所,就是窑炉。陶都丁蜀,作为一处露天的窑炉发展历史陈列馆,到处是窑炉累累斑斑的火痕。据《文博通讯》年1月号《宜兴古窑址调查》一文载,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先后发现古文化遗址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5处;另有古窑址多处,其中汉窑16处,六朝窑3处,隋唐、五代窑9处,宋元窑20处,明清窑60多处。
前墅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围都是普通人家。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长龙。这座古旧的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烧成温度紫砂在摄氏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窑工告诉我们,前墅龙窑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龙窑,现在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在窑前的燃烧房,我们发现了一张奇特的木凳,只有三条腿,而且两长一短,前后腿长短之差正好和窑体倾斜吻合,使凳面呈水平状。据说三条腿是因为窑体两侧高低不平之处可以三点定面,保持稳定。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窑工的智慧。
开窑之前要先进行祭窑,说是祭窑,也是祭的火神。在火神庙上香后,一路锣鼓喧天中,人们舞着金龙来到窑上。
一件件紫砂半成品被放进一个个大陶罐里,防止彼此磕碰并保证放入窑中受热均匀。
将大壶、小壶和其他紫砂器皿按照大小逐一从低到高排列,窑填得越满越好,然后将一个个陶罐搬入窑中叠放起来。
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该洞是用来投放树枝柴草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西侧设装窑用的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
把陶罐摆好后,就可以往龙窑的鳞眼洞里添柴了。烧一窑需要四吨多的木柴,要把木料锯成80厘米长左右,料越大、火越旺,烧出来的紫砂样式好。
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
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
24小时轮流转,大概十几分钟投一次柴,通过添柴数量的多少、速度以及风力的变化,掌握火势大小、温度高低,从而控制柴烧的进度。
大约点火小时左右,一窑才算烧制完成,待窑温降至摄氏度之内才可以开窑。一件陶器从装窑到出窑前后要经过近一周的时间,烧制时需全程看守,温度纯靠肉眼看火把控,稍不留神就会产生次品,工艺流程复杂。
今天,许多见多识广的中外陶艺专家对这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古代龙窑惊叹不已,一位日本陶艺专家带着膜拜的心情拍下了许多照片,他说,日本的备前蛇窑就有可能是从中国的龙窑演变而来。据说,在几十年前,宜兴还有30多座这样的龙窑,目前仅剩一座,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宜兴对前墅古龙窑进行重修,让古龙窑的炉火生生不息,让古老的陶艺制作留下"活标本"。
年,古龙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品赏析工艺美术大师汤鸣皋
谁伴孤城他暖,谁念画楼她颜梦寻千古醉,月暖如梵音
全手工薄胚
推荐阅读
关于紫砂的谣言,您信了几个?
哪种泥料的紫砂壶,透气性最好?
什么是化工壶,如何鉴别
为什么那么多的紫砂壶,唯独这把几乎人人都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