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绍过BBC的纪录片《书香》,
今天想推荐的是BBC在年推出的
《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
这部纪录片共分3集,单集60分钟。将20世纪的英国文学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废墟之中”(-)、“焦虑时代”(-)和“无所畏惧”(-)。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但完全不是教科书般的刻板介绍。你能看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每一个人,又是如何创造了特定时期的特殊文化。可以看到珍贵的历史画面,甚至能听到托尔金老爷子亲自读了一读《魔戒》片段。
小编摘取了部分内容,
先睹为快。
--焦虑时代--
(-)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因为战争而变得伤痕累累,整个世界似乎都进入W.H.奥登所说的“焦虑的时代”。
英国小说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重整旗鼓,年,文学突然复苏,仅这一年里就出现了四本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魔戒》《蝇王》《网之下》和《幸运的吉姆》。每一本都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迷茫。
《魔戒》
《蝇王》
《网之下》
《幸运的吉姆》
牛津大学老教授J.R.R.托尔金,在62岁时出版“魔戒三部曲”的第一部《魔戒现身》(TheFellowshipofTheRing),据他自己说,这部作品是在浴池洗澡时突然想到的构思。由于战争中原子弹的威力震慑了整个人类,许多人把魔戒当成原子弹武力的象征,把整本书当作伟大的寓言,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托尔金本人。
如果你真想让人们长时间地对一个庞大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那些故事往往是关于真实的人类,主题也往往只有一个,不是么?——那就是死亡。
——托尔金
同一年,教授哲学、希腊语和英语的威廉·戈尔丁发表处女作《蝇王》。一群男生在岛上的故事隐喻着现代人脱离了文明后的暴力、野蛮与迷惘,正像战后的英国社会。
戈尔丁选择男学生作为主人公是因为想要找一个自己阅历之外的主题,而学生,恰恰是他最熟悉的群体。故事大背景在原子弹冲突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焦虑,反映了人性的黑暗和邪恶。但显然戈尔丁并不这样认为。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但我对自己的书并不满意。人们认为我的书传达的是悲观主义,但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是乐观主义者。——戈尔丁
五十年代影响颇大的另一位作家是爱丽丝·默多克,她的写作主要受到战后存在主义的影响。她试图将这些思想融入小说,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哲学思考。《网之下》以一位年轻作家的生命历程为主线,他对于生命的探索也反映了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对于哲学命题的探索。当世界大战逐渐转为冷战时,英国也不得不接受帝国没落的现实,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全球性的巨变也给文学带来了变革。伊恩·弗莱明创作的“系列”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他笔下,詹姆斯·邦德是战后世界的英雄,担负着振兴英国的使命。
德国盖世太保使用的暴力手段,包括苏联使用的手段,发生在北非的一切,还有那些用在人身上的电力装置,都让我觉得沿用以前的老路子是非常愚蠢的,那种创作是落伍的。——伊恩·弗莱明
六十年代,美国苏联的关系让世界人民再次陷入恐慌,英国也有不少小说家借助科幻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担忧,其中就包括年出版的《发条橙》。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更是将青少年暴力的问题推到了银幕前。
因为监狱关的是专业罪犯,但还是要让他们(犯罪的青少年)经历一个调整重塑的过程——把他们转成发条橙。让他们的机体不再像橙子那般甜美、斑斓,而是像机器一样。我惧怕这种情况,惧怕国家做好给我们洗脑的充分准备,所以写了这本小说。——安东尼·伯吉斯
六十年代,战争阴影逐渐过去,社会自由主义和新解放运动席卷了英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口服避孕药的引进意味着男人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一批女性站出来,试图抵抗这种不平衡。英国小说史上也出现了很有优秀的女作家,其中就包括日后的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在我创作了《金色笔记》后,它被视为女性解放的“圣经”。这一点很有意思,我从没想过。我只是写了我自己的经历,我认识的其他女性的经历而已。——多丽丝·莱辛
小编只说了到六十年代,
剩下的,就去看纪录片吧。
或许能发现哈利·波特横空出世的秘密。
-下载链接-
感谢夏末秋字幕组的原创翻译
pan.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