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以“跨越历史长河?凝聚乡村芳华”为主题的丹灶镇“有为水道”历史文化银河研讨会举办。众多专家、学者在有为水道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并在位于银河社区的康园开展研讨。会上,有为水道、翰林水道两支调研组分别就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提出了对丹灶乡村振兴工作推动的建议。
有为水道是一条历史精神的长河,文化价值极为深厚。广东史志专家、资深媒体人张莹介绍,南海历史上有3位榜眼,其中2个在丹灶。丹灶镇诞生的六位大儒,包括方献夫、冯成修、何维柏、何维椅、康有为、杜维明,有3位就在有为水道上。*花岗72烈士中,9位是丹灶人,其中8人出生在“有为水道”周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与这片区域密切相关,比如道家炼丹、南宋忠义、理学思想、维新变法、近代工业、辛亥革命等。尤其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丹灶有关。“一条水道,串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说法不无道理。
在已知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调研组对“有为水道”沿线村落深入研究,又有一连串的重要发现。
“众所周知,银河苏村是康有为的家乡。说起苏村,基本上就只有‘康有为家乡’这条单一信息,但这里的历史文化远远不止于此。”张莹表示,单是银河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就超出想象。
据传,北宋名家苏东坡曾两次路过银河乡,借宿龙泉寺。年,东坡先生过银河乡30年后,其第四代孙苏怀远率33姓、97户南宋移民从珠玑巷迁到银河乡,也就是后来的苏村。苏村苏氏为东坡后人,这是此次调研的重大发现。
此外,相传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曾在苏村一带避难,这里留下了南宋三杰抗元和苏氏苏刘义为首的苏氏族人忠勇抗敌护少帝的激荡故事。为小皇帝取水的古龙井依然存留,大杏的抱龙桥遗迹可考。
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广仁都是苏村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是中国第一位女记者,康同璧是中国第一位出席世界妇女大会的妇女代表。为孙中山制作大元帅就职礼服的潘应元就是苏村潘氏后人。大杏村麦少彭是日本神户商界巨头、火柴贸易大王,曾经接应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
这么多的历史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径的保障。
目前,翰林水道的调研正在开展中。研讨会上,历史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郭广辉代表翰林水道调研组分析了翰林、有为两条水道的差别,提出了翰林水道的特色和开发建议。
研讨会中,专家们各抒己见,展开对有为水道的文化交流。例如肇庆学院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博士后吴劲雄以家族文化为主题,介绍了有为水道沿线村落的人物关系。
佛科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冠尧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提出涉水空间要进行提前预留和建设管控等方面的问题。
佛山商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郝伟另辟蹊径,他重点研究康有为的美食文化,提出美食对其*治活动、书法艺术的影响。
佛山日报社历史文化丛书研究出版中心主任郑海峰则从文化如何落地让群众感受的角度,提出水道发展建议。
广东电台资深主持人余秀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漫画家陈石松,资深媒体人郑小泉等嘉宾受邀参加此次研讨会。他们也分别依托各自领域,对丹灶的村居活化建言献策。
丹灶镇*委委员付丽芳表示,丹灶镇通过亮点带动、连片示范,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有为水道沿线的良登、仙岗、西城、银河、塱心几条村居,在切实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固定动作”的同时,还深入挖掘蟹眼仙泉、三忠庙、康有为故居、陈澹浦故居、谭家菜等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做好“自选动作”。目前,仙湖氢谷、蟹眼仙池、仙子湖、伏水湾、龙舟掠影、田园印记、忠义主题园、南海中学实验学校等有为水道沿线节点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当前,丹灶镇举全市之先,创新思路,开展“媒体驻村”工作。四家主流媒体分别与社区(村居)结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此次研讨会是媒体驻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活动。接下来,各媒体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工作鼓舞鼓劲、出谋划策,为南海建好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增添动力。
来源:佛山日报毛蕾编辑:佛山新闻网杜嘉雯声明: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