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什么时候,在某个地方看到四个字:武侠已死。
那一瞬间,盯着这几个字,恍惚了许久,竟有些悲凉。
我算是读武侠小说长大的。
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到了初中,因为老师管得严,看得比较少;进入师范后,疯狂刷爆的借书证里,绝大多数都是武侠小说。
可是,读来读去,似乎也就那么几个人:金古*梁温。
颇有些后继乏人的感觉。
连古龙自己也说:武侠小说已经写得太多,读者们也看得太多,所以有很多读者看了一部书的前两本,就已经可以预测到结局。最妙的是,越是奇诡的故事,读者越能猜得到结局。
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到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图书资源严重匮乏,却让我遇到了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今古传奇·武侠版》。
后来,将近有十年的时间,我都流连于城中的旧书店,收集过期的武侠版,直到如今,这些杂志依然珍藏在我书柜里。
我看着它从初出江湖到如日中天再到渐渐衰落,看着它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然后又回到月刊,看着它带着金庸老先生题写的“盛世江湖”一步步竖起“大陆新武侠”的旗号来,到如今,又有些盛世难寻、江湖残喘的况味。
这本杂志汇聚了多少让人热血沸腾的名字:小椴,时未寒,凤歌,沧月,步非烟,马伯庸,江南,孙晓,杨叛,扶兰,沈璎璎,楚惜刀……
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李亮。
江湖人称“三万字内无敌手”。
没记错的话,李亮在武侠版的第一次亮相是《傀儡戏》。
故事虽然很短,但构思却令人叫绝——表面上,演傀儡戏的是那个残疾少年和他村里的手艺人;实际上,所谓的快剑沈公子、公羊海,何尝不是武林中人一直追求的“名”的傀儡?
后来,又陆续见他的《妖杀》《魔教东来》《入鞘刀》《浴火穷途》等亮相;然后,“反骨仔”系列、“头文字H”系列横空出世;再然后,便是我至今尚未集齐也还没开读的超级系列“墓法墓天”。
“我到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不妥协!”
所以,李亮大侠并未满足于三万字以内称神。
就连作品名称的字数,似乎也在不断“升级”:年以前多数是三个字,后来是四个字为主……
若这样来算的话,那最新的这本,该是他的“五字诀”了——《战国争鸣记》。
李亮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观念:
“通俗文学首先需要的是讲故事,而不是人性;首先需要的是情节,而不是形式。技巧、深度,这些都是很好的,但都需要放在故事所搭建的平台上去。
“通俗文学应当是茶余饭后,让人放松和娱乐的,最后若能有一点精神和知识上的收获,也应该是副产品而已。”
《战国争鸣记》之所以如此好看,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其一,故事性极强。
作者并没有去炫叙事角度、文本结构这些“技术手段”,而是老老实实、一板一拍的给读者讲故事。
农家少女麦离到墨家大取城求助,先得想办法过惊险的大取桥为了甄选合适的人去执行任务,墨家开启了百家阵;最终胜出的姜明*为了见到韩王,要闯青云楼;进入韩王宫之后,又需要应对“酒色财气”四重挑战……
整个故事差不多就是不断重复的“闯关打怪”模式,算是比较老套的情节了,但李亮偏偏就能让你看到舍不得放下书来。
洪七公和*蓉说,最厉害的厨师是那些能把最家常小菜做到极致的人。
讲故事的高手,也是如此。
其实,在用最传统的方式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从内容上对“武侠小说”既定的套路进行了很多创新。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很多武侠小说里,男女主角一般都是初遇时一见钟情,共闯江湖时同甘共苦,终于在一个特殊的机缘下终身相许,然后经历一场大战,携手笑傲江湖或者避世不出。
但在这个故事里,男女主角的“爱情”会让你瞠目结舌。
其二,轻松的阅读中,一点点知识和精神上的收获。
关于“知识”。
故事发生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所以,不同的角色,便会让我们认识到不同“家”的思想主张。
除了作为故事核心的墨家之外,仅第一部“墨守之城”出现的便有:均家、农家、望气家、商家、博家、机会家、勇家、地家、煅家、乐家、道家、金钱家、风水家、阴阳家、威怒家、杀家、平命家、卫家、酒家、百兽家,还有顺便提及的名家、工家、儒家、兵家、梦家、苦行家、花家、支离家、傀儡家、伤心家。
老实说,好多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
由于各家的行事风格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匪夷所思,读者自然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了。
关于“精神”。
李亮在后记中进行了很精彩的自述。
故事里的姜明*,并没有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轰轰烈烈地完成麦离姑娘所托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了,他是一个“痛苦者”。
这痛苦,既源于他对自己所处的墨家不断“自我怀疑和否定”,又源于“被世界误解和敌视的命运”,更源于侠者从根本上的“无能与失败”。
而从所介绍的后两本故事框架来看,整个系列是一个“寓言”,姜明*分别要面对救一城、救一国、救一人的挑战,大胆揣测结果:救一城,败;救一国,败;救一人,惨胜。
“短视的目光、狭小的格局、微薄的力量、幼稚的方式,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投入那一场又一场,注定无法会胜的战争中去。”
这是姜明*们的宿命。
也可能是那本我曾经挚爱过的杂志的宿命。
更有可能是“武侠小说”的宿命。
可是,即便这样,武侠就会“死”了吗?
——不,我决不认同。
东篱
编审:王灿责任编辑:施媛媛冉懦珲-邮箱:bsr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