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新认识人性的可能,如何看待18世纪英国
TUhjnbcbe - 2025/4/11 23:32:00

《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

内容简介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入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作者简介

E.P.汤普森(E.P.Thompson),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重要代表,文化研究的开山鼻祖,社会批评家、和平活动家,是欧洲反核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提出了“道德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到革命》等。

译者简介

沈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史研究会理事,国际代议和议会制度史委员会会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欧洲史、资本主义史。著有《英国宪章运动》《英国土地制度史》等多部专著及多部译著。

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着重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西方文化史及现代化理论等方面。著有《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等多部专著及多部译著。

书籍摘录

导论习惯与文化(节选)

本书中的所有研究都通过不同的途径与“习惯”(custom)这一主题相联系,而习惯,在18世纪和进入19世纪时表现为劳动人民的文化。我的论点是:习惯意识和习惯做法在18世纪表现得特别强烈,实际上,某些“习惯”是晚近创造的,并且实际上是在要求新的“权利”。研究16世纪和17世纪的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在18世纪,连同巫术、妖术和类似的迷信行为,习惯的使用是衰落的。人民受到上层意欲“改革”民众文化的压力,读写取代了口耳相传,并且启蒙(据说)也是从地位优越的等级向从属等级渗透的。

但是,“改革”的压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在18世纪,人们看到,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之间拉开了极大的距离,相互间极为疏远。彼得伯克在他富于启发性的研究著作《近代早期欧洲的民众文化》(PopularCultureinEarlyModernEurope,)中指出,这种距离是欧洲普遍的现象,而结果之一是民俗学的出现。社会上层反应敏锐(或感觉迟钝)的观察者,派出了调查团去视察下层平民的“小传统”(LittleTradition),并记录下他们各种奇怪的习俗和仪式。在民俗研究脱颖而出之时,这些习俗已逐渐被视为“古俗”或遗风,而民俗学的伟大先驱约翰布兰德(JohnBrand)认为有必要在他给《民众古俗观察》(ObservationsonPopularAntiquities)作序时,对其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新认识人性的可能,如何看待18世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