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武侠时代结束,回顾金庸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
TUhjnbcbe - 2025/3/30 0:20:0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熟读金庸小说的朋友对这句话应该不会陌生,这句诗里包含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著作。在金庸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的侠客世界。其中《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武侠作家给了我们很多人一个武侠梦,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的日子里,武侠小说是课外最大的乐趣。而今三位全部驾鹤西去,留给我们的是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以及无尽的青春回忆。

年轻时的金庸先生,生长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众生:铜锣湾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人恢复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摆脱战乱后的香港,经济快速复苏,上图为年的香港浅水湾,这栋豪宅的主人是澳门电灯公司老板。

年的香港,半山区网球俱乐部成员在绿色草坪上举行友谊赛。

年的香港浅水湾浴场,为客人提供苏打水和农场现做的乳制品。。二战后经济复苏,许多海滩重新开放。

上世纪40年代,香港岛和九龙半岛是两个极端,繁荣的是香港岛,九龙半岛大多是棚户区,油麻地、尖东和旺角,并称“油尖旺”,那个年代都是穷人的聚集区。图为年,贫民挑着生活用品到山上的棚户区。

香港本岛也有生活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铜锣湾,也有大片棚户区。图中就是年铜锣湾附近的小山上自建的木屋。在九龙算不上贫民窟,但是在香港岛,铜锣湾就是。

在二战以前,香港人和英国人成见很大,香港人认为英国人是侵略者,英国人则认为他们为香港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二战后经历了共同苦难的中国人和英国人非常友好,抛开了以前的种族成见并乃至联姻。

越来越多的联姻,使得香港很多中英混血儿,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一带倾向于西方文化,而摒弃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越来越低。

年金庸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年毕业并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一个地方是否繁荣,主要看它的文娱产业是否发达。这是年轻时的金庸先生,他不光写武侠小说,哲学,社论,编剧人家样样行,真正的大文豪。

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年,金庸协同他人创办《明报》,同年在该报连载《神雕侠侣》。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综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但没有好勇斗狠,反而有宣扬惩恶扬善的作用,还大大地弘扬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利大于弊,对社会对国家有功德,值得褒扬。感恩金庸先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侠时代结束,回顾金庸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