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狭义相对论:宇宙之外,可能还有一个世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里提出,真空中的光速是这个宇宙里的最高速度,任何物体或者信息的传播速度都不会超过光速。
根据狭义相对论,在不同参考系中,当物体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质量与静止质量的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m为运动质量,m0为静止质量,v为物体速度,c为光速。
再将光量子公式:mc2=hf(又m0c2=hf0)代入①式,可得变换公式:
其中,f为运动时频率,f0为静止时频率。
再将T=1/f代入上述②式,可得物体运动时的时间公式:
其中,T为运动时间,T0为静止时间,时间用周期长短表示。
同理,设空间以长度L度量,由相对论尺长公式,可推出相对论空间公式:
其中,U为运动时的空间,U0为静止时的空间。
从以上公式可知:一般情况下,物体的运动速度v远小于光速c,其运动质量接近于静止质量,频率也近似于自身的静止频率,时间和空间都跟静止时差不多。但当物体的运动速度v接近光速c时,其运动质量就会变得非常大,时间会流逝得非常慢,空间也缩小至非常小。
假设物体的运动速度v超过光速c,那又会怎么样?
将vc代入以上公式,愕然发现此时物体的质量m、频率f、时间T以及空间U等,全变成了虚数(复数)。这意味着,该物体的质量、频率、时间和空间将无法被测量。换而言之,我们已经无法在这个宇宙中找到该物体的痕迹,难怪爱大师说真空光速C是这个宇宙里的最高速度!
继续大胆猜想:万一有什么东西超光速了呢?
根据爱大师的说法,这个宇宙只能容纳速度不大于真空光速C的物体。那真要是超光速了,它会不会跑到宇宙的外面去了?而宇宙的外面,会有另一个世界吗?
不妨把这个宇宙当作是一架大型的全封闭客机,我们都是这架客机里的乘客。当我们在机舱里日常活动时,看到井然有序的乘客、座位和舱壁等,我们会误以为这就是环境的全部,可靠而安全。突然,有匪徒出现,乘警与之激战,高速的子弹击穿舱壁,跑了出去。人们透过被子弹击破的空洞,看到了舱外那未知的空旷。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与恐惧感。
那么,宇宙的外面真有另一个世界吗?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这世上超光速的东西究竟有没有?
二是有没有东西需要用复数来表示其物理状态的?
首先,你还别不信,这世上还真有超光速的东西!
年,德国科学家A.finders和G.Nimtz以截止波导做光子位垒,用幅度调制的微波波包信号完成了群速为4.7倍光速的实验。年,Steinberg,Kwait和Chiao等利用光学信号进行光子赛跑实验,他们让同一光源发出的两路单光子,分别通过含有空气间隙和位垒间隙的两条不同路径,测量它们到达接收终端时时间差,结果发现经过含有位垒的那条路径的光子呈现超光速行为,速度为1.7倍的光速。年,中国科学家王力军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光频信号进行光脉冲通过反常色散区的超光速实验,测得负群速超光速。年,中科大实现了16公里远的量子纠缠实验,再次证实了超光速存在的可能。(《时空能量论》,周治平、樊京,《前沿科学(季刊)》·第5卷·总第18期)
这些被称作为光子隧穿或量子隧穿的实验表明,当物质以量子态存在时,它们的运动可以超光速,也就可以“隧穿”宇宙。
除了以上,不得不提一直让科学家头痛的意识和思维的问题,最近有科学家提出它们的产生可能与大脑神经元内的微管束进入量子态有关,这意味着人的意识与思维也可能“隧穿”宇宙。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荣誉教授、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斯图亚特·哈梅罗夫和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共同提出了一种新观点:编制-客观还原(OrchestrateObjectiveReduction)理论,也称Orch-OR理论,认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水平的时空结构,其生理基础是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
研究者认为,在人脑复杂的神经元结构中,不断有各种电信号在传递,尤其当人脑进行思维活动时,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电信号就会非常活跃,这里面或许发生了量子态坍塌和量子纠缠现象。
这个理论意义重大,如果意识被证实与“量子隧穿”有关,那便意味着我们的意识、思维都可能与宇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联系,而所有人的记忆也可能就贮存在那一个世界中,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次,科学家通过对微观粒子的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发现,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都用复数表示的。
这代表着什么呢?
前台大校长、著名半导体专家李嗣涔教授认为,这个复数的实数部分代表我们所知的物质宇宙,而虚数部分则代表着物质宇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称之为“灵界”。因此,他将物质宇宙称为实数宇宙,将“灵界”称为虚数宇宙,认为完整的宇宙应当包含实数宇宙和虚数宇宙两个部分,合起来为八度复数时空。
他进一步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物体只要进入量子态,就都可以与“灵界”连接。古人所说的“万物有灵”,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灵界的科学》,李嗣涔)
现代科学虽然还无法验证宇宙之外是否存在另一个世界,但从理论物理学上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期待科学的进步能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二)反宇宙:或是反物质构成的另一个世界
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有一种带电粒子与电子的电性相反,但别的性质都一样。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发现了这种带电粒子—正电子,为此他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此后,人们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等,它们都被称为反物质粒子。跟物质粒子构成物质一样,反物质粒子也可以构成反物质。
年,狄拉克在接受诺贝尔奖发表演讲时,提出一个有趣的猜想:在浩茫宇宙中,或许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反恒星和反行星,甚至包括反人。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也写了一本叫《世界与反世界》的书,他也认为宇宙是对称的,应有一半正物质和一半反物质。
但是,当科学家们满怀信心去寻找反物质时,结果却总是大失所望、一无所获。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宇宙的起源上讲,目前最受认可的科学理论是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经过大爆炸生成的。先是在真空中诞生正、反基本粒子,后来组合成原子、分子乃至星云、星系,于是便有了宇宙。
按照这个理论,大爆炸时会产生等量的正、反基本粒子,如果说正基本粒子构成了物质,进一步构成我们这个物质宇宙,那么反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哪去了?
为了解释这个疑问,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在年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初生成的正物质比反物质略多了一点点,大部分正物质与反物质湮灭了,剩余的物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
后来,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在研究钴-60原子的放射性衰变时发现,左旋和右旋的原子的衰变速率是不同的。这揭示了物质和反物质可能会以不同的速率衰变,为“宇称不守恒定律”提供了证据,李政道、杨振宁因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宇宙是那么的完美,它真的可以不对称吗?而且,仅凭个别正、反粒子的衰变速度不同,就能证实正物质一定比反物质多吗?
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够严谨,充其量不过提供了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替犯严重尴尬症的科学界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而已。更大的可能,真空中诞生的正基本粒子和反基本粒子根本不在同一个宇宙,一边是正基本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而另一边是负基本粒子构成了另一个反宇宙。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包括多元宇宙理论、弦理论、超弦理论、M理论、膜宇宙理论等等。
“膜宇宙”理论是超弦理论和M理论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支持多元宇宙说。这个理论认为,我们只是生活在多维空间的一个宇宙膜上,就好像雨帘上沾着的水滴,始终无法挣脱膜的吸附而跳到另一个维度。而在我们这个层面(膜)的外面,可能有更多的“膜宇宙”,反物质构成的反宇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反宇宙跟我们所在的宇宙,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可能是由同一空间膜衍生出来的两个孪生宇宙。
这很容易理解,在大爆炸之初,真空涨落每生成一个正粒子组成正物质的同时,就必然会生成一个相应的反粒子组成反物质,于是正、负两个孪生宇宙便诞生了。
这个理论如果是正确的,那前面提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为复数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任何一个粒子,都必然能在反宇宙中找到它的孪生兄弟——反粒子。同时,由于同源粒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使得它的状态始终受反宇宙里的那个反粒子的影响,从而无法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与动量。如果想要准确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就只能用整体法,即将它和相应的反粒子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波函数也就必然是包含实数和虚数两个部分的复数了。
同理,任何进入量子态的物体,要想准确描述它的状态,也都必须使用复数的方程,否则就会出现类似的“测不准”现象。
好了,现在假设宇宙之外那个反宇宙真实存在,那让我们再来推测一下它的大致模样吧!
我猜它应该跟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大相径庭。因为根据狭义相对论推导,虚数表示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这意味着构成反宇宙的反粒子都是超光速的。这种情况下,粒子很难聚集在一起,也就很难组合成宏观的反物质,狄拉克所说的反行星和反恒星都不可能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台大李嗣涔教授根据自己的推导,在《灵界的科学》(P52)中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源的正、反粒子在两个世界的运动速度公式:uv=c2,(其中,u为反粒子的运动速度,v为正粒子的运动速度。)因为物质宇宙中的粒子速度一定小于光速c,所以也可以得到“灵界”中的粒子运动速度一定大于光速c。
在我们这个宇宙中,温度则是表示粒子运动速度的量度,温度越高则表示粒子运动速度越大。而粒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物质的凝聚状态。比如,温度低于0℃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较小,于是水就结成了冰;当温度高于0℃、低于℃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冰就变成了液态的水;当温度再升高到℃以上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更快,水就变成了水蒸气;如果温度再升高到几千摄氏度,那么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的运动速度都变得很快,那么水分子就可能会被拆散,以氢原子、氧原子的状态存在了;如果温度再升高到几万甚至几亿摄氏度时,粒子运动速度再加快,连氢原子、氧原子中的电子也要挣脱开来,于是要以等离子体的状态存在了。
因此,如果反宇宙中,粒子运动速度非常非常大,甚至超光速,那么粒子可能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组合,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反行星和反恒星了。
此外,如果将思维、意识等都看作是一种超光速的波,那么根据狭义相对论,或许它们更多的停留应当是在反宇宙,甚至可能在那建立一个个信息库——比如,荣格所说“集体潜意识”、李嗣涔所谓“神的网站”等等。
(三)阿卡西记录:天才的源头
阿卡西(Akasha)来自梵语,意指“乙太(aether)”,不仅是基本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超自然、无法被体验的存在。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与它相关的论述早已遍布于东方玄学、哲学以及深奥的西方神智学中。
古希腊学者费洛斯特拉图斯于西元年的著作《阿波罗尼尔斯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印度智者允许阿波罗尼尔斯提出问题,于是阿波罗尼尔斯问到:‘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智者回覆:‘由元素所组成。’‘是由四个元素所组成的?’阿波罗尼尔斯继续问道。‘不只四个,而是有五个元素’,智者答。阿波罗尼尔斯再问:‘与水、气、土、火一样,同属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是什么?’‘乙太。我们将它视为神的本质,正如凡人需要呼吸空气一般,那些非凡的人以及充满神性的大自然需要乙太的存在,得以蓬勃发展。’智者答。阿波罗尼尔斯最后问道:‘那么我可以将整个宇宙,天地万物视为拥有生命力的生物吗?’智者答:‘可以。’”
被誉为科学天才的尼古拉·特斯拉在年发表的《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中提到:
“所有可感知的物质来自一种基本物质,微细到超乎我们所可了解,充满整个空间,可称之为阿卡西(Akasha)或乙太(ether),是生命得以朝气蓬勃,拥有创造力,生生不息的能量来源,存在于所有事物及现象当中。”
从以上两人的论述中,“阿卡西”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却存在于所有的事物及现象中,并且给天地万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
那么,阿卡西记录又是什么?
阿卡西记录(AkashicRecord),又称为“生命之书”、“阿卡西档案”、“宇宙资料库”。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论述,阿卡西记录就像是一个资料库,里面存在着每个“灵魂”的旅程。
据美国著名的预言家爱德格·凯西(EdgarCayce)所述,阿卡西记录就如同宇宙的超级电脑一般,是一个中央储存系统,储存着每个人在宇宙中所有生命历程的资讯,不仅记录人们生命中发生过的每件事,还包括每个行为、功绩表现、说过的每句话、每个念头、感受、情绪、渴望及每个行事动机,称得上是每个灵魂自有生命以来的完整资料库,并且是从灵魂自源头分离之始,就开始保有记录。
这样的表达似乎很有“神棍”的味道,但如果我们将它跟前文所说的“意识和思维可能与反宇宙连结”联系起来,如果这个阿卡西记录指的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那也不是绝对不能理解的。既然,承载着大量信息的意识、思维、记忆、灵魂都连接着反宇宙,而且能在反宇宙中长久停留,那么反宇宙自然也就起到了一个超级电脑的功能。
我可以将它跟大家都熟悉的互联网作个类比:坐在电脑、手机前的我们就好比是这个宇宙里的人类,互联网和各种服务器就好比是另一个反宇宙,我们向网络输入的各种文字、声音或视频就好比是人类的意识、思维和情感。你看,我们向网络输入的一切信息不都能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只要网络服务器足够强大,我就可以看到以往输入的所有信息,甚至别人的也可能看得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著作《美诺篇》提出“学习就是回忆”。在他看来,任何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所有体验都不会随身体死亡而消散,而是被贮存于某个神秘的地方,下辈子所谓的学习,其实就是唤醒曾经的生命体验而已。所以,“学习就是回忆”,这恰恰与“阿卡西记录”的说法不谋而合。
著名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以及人智学协会的创办者鲁道夫·斯坦纳就深信,每个人都有超感官的能力,去感知超越物质世界以外的讯息。他写道:“人们可以穿越时空,去回溯一件已随着时间而消逝的事件源头。一个人只要有这样的认知,并且了解他是不受限制的,就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扩展他的能力,回到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