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英博物馆中珍藏有一封漂洋过海而来的圣旨,这封圣旨来自于清朝的乾隆皇帝。
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带领使团访华,英国国王希望马戛尔尼带回清政府允许通商的消息,然而随着马戛尔尼一同回来的,却只有一封言辞傲慢的圣旨。
在马戛尔尼之前,西方其实就已经有人前往遥远的东方,然而这些人主要是为了宣扬上帝的光辉而长途跋涉,譬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细论起来,马戛尔尼使团应该是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正式的带有外交任务的外交使团。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两个独立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应该是严肃和平等的,双方应该递交正式的外交文书,然而乾隆皇帝却给英国国王颁发一封皇帝对臣下的圣旨,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到荒唐。
这封圣旨的措辞充满了封建旧中国式的傲慢,而当时的英国人也从这傲慢的字里行间读出清王朝的无知和迟暮。47年后,当无耻的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时,还在用这封圣旨不断渲染着清王朝的愚昧和腐朽。
夜郎自大,这是封建社会之初中原正统王朝对蛮夷无知的嘲讽,谁知在封建社会之末,双方的角色却发生颠倒,清王朝眼中的蛮夷成了先进文明的代言人,而曾经的中原正统却沦为被嘲讽的“未开化之民”。这真是讽刺又悲哀的事情。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这封圣旨是乾隆皇帝对当时英国政府外交要求的回复,当时的英国国王还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三世,当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瓦特已经发明了蒸汽机,而史蒂芬孙还未造出火车,不列颠群岛上改天换地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正在飞速成长的资本家们胃口变得越来越大,他们急需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来创造更多的财富。虽然他们此时已经控制了南亚次大陆的印度,然而这还远远不足以满足他们难填的欲壑,曾经在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都是财宝的中国进入他们的眼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戛尔尼带着外交使命和大批礼物来到中国,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服大清皇帝同意英国的6项要求,这6项要求的大体内容包括:允许英国商人通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商馆、划拨一处海岛让英国商人居住和囤放货物、划拨一处英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英国商货可以免税和减税、确定关税,英国商人按照标准纳税,除此之外,英国人也有双方互派大使,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意愿。
而英国人的礼物则包括天文仪、地球仪、钟表、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等等当时西方的精品,英国国王甚至还赠送了一艘战舰模型,这艘战舰模型来源于当时英国最大的战舰“君主号”,该舰可以装备门大口径火炮。
而为了保护这些礼品和使团,英国人还专门派遣了装载有64门火炮的战舰随使团一起远游他国。
从英国人提出的要求和携带的礼品来看,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中,除了划拨土地的相关内容带有一定的殖民主义色彩之外,其余的要求还在合理范围之内。
而英国人所携带的礼物更是代表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精华所在,虽然英国人存在炫耀的心理,但起码在准备这些礼物时,他们的确对清朝极为的看重和真诚。
由此可见,当时的英国人的确是想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与清朝结成友好的合作关系。
当然,英国国王派遣军舰、赠送模型,也有展示武力的因素在里面,不过考虑到过去上百年时间里,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都是先进的代表,财富的象征,英国人很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防止被清朝看轻,毕竟实力是外交之中最重要的砝码。
不过英国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天朝上国眼中,英国人的礼物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奇技淫巧,就像是只能用来赏玩的玩具,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礼物背后所隐藏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位于朝贡体系最顶端的天朝上国也容忍不了这些蛮夷与自己缔结平等的外交关系,在乾隆皇帝看来,这些蛮夷只能臣服于自己,自己可以怀柔、可以给他们好处,但想要与我平起平坐,没门。
乾隆爷还真不是迷之自信,放眼望去,大清周边的国家从朝鲜、廓尔喀到缅甸、越南,谁是大清的对手,就连沙皇俄国在爷爷康熙帝时期,也没在雅克萨讨到什么大便宜,自己更是刚刚收拾完廓尔喀以及缅甸。对于蛮夷他的基本态度就是加以防备,听话就对他好一点,加以册封,给点赏赐,不听话就揍一顿。
所以英国人自以为友好的平等外交就是对大清最大的挑衅。
于是,观念完全不同的双方很快就爆发了冲突,双方围绕觐见的礼仪问题产生争执,这场争执的最后,双方虽然互相见了面,但是大概双方都感觉自己受到了怠慢。
而马戛尔尼的要求自然也落空了,在乾隆帝的心中,这个英国大概也被划入不听话蛮夷的黑名单中,为此才有了后来乾隆帝颁给乔治三世的圣旨。
乾隆爷的圣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份圣旨,无疑让人哭笑不得,在这份圣旨上,乾隆帝全程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英国人,圣旨的原文在这里不再赘述,只为大家总结一下。
圣旨的第一部分,乾隆爷盛赞了英国国王的恭顺和听话,什么“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对此乾隆爷感到很满意,“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以乾隆爷身为天朝上国的君主,自然大方的给了你们恩惠。
第二部分乾隆爷明确拒绝了英国国王的要求,并交代了拒绝的原因,核心思想就是“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所以“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最后一部分,乾隆爷表示我天朝最伟大,什么都不缺,虽然如此我天朝仍然大度地赏赐你们,你们一定要感恩戴德啊,正所谓“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
整份圣旨读来真是满纸荒唐言,其中充斥着高高在上和愚昧,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世界的一无所知,仿佛一只只坐井观天的青蛙,自以为是的装模作样,怎能不令人哭笑不得。
结语
客观来说,刨除掉乾隆爷的无知,再来看这份圣旨,他的政治逻辑还是满分的,比如他就在这份圣旨中明确拒绝了英国人划拨土地的要求,而且强调外国人来华必须遵守中国的规矩和法律。
然而自大和骄傲蒙蔽了清朝统治者的双眼,让他们无法洞察世界的变化,更看不见生产力和生关系的汹涌变革,他们还沉浸在中国封建社会繁华风流的迷梦之中,从而落后于时代。这份圣旨让我们哭笑不得,可也让我们难掩悲哀,更应该让我们时刻警醒。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