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大国,也是第一个衰落的现代西方工业国家。
因而研究英国衰落的意义,也就超越了英国本身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关系到整个西方工业文明的命运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工厂主要内因:“英国病”的生成和“自由精神”的负面影响。
英吉利民族的创新和进取精神逐渐消退,使工业垄断地位丧失。
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西方时,英国固守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金融业缺乏对国内工业的长期资本投资,致力于殖民扩张,任由美,德,法等国后来居上。
原本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在向土地贵族的精神世界靠拢时,逐渐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
除了经济原因,还有社会生活中的“绅士风度”开始扭曲,出现了一些不良特征。当中产阶级把绅士作为自己的形象来效仿时,他就把自己赖以成功的工业精神丧失了。
不良绅士风气包括奢靡娱戏,玩物丧志;专注自身,无视他人;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等,英国社会中开始弥漫着种种颓废的生活风气。
自由主义的斗士科布登,在发现自己的同伴们开始以贵族阶层的形象来重新改造自己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工业家和商人们努力致富的目标,难道就是为了匍匐在封建主义的足下任由他们蹂躏吗?”
毫无疑问,封建主义的价值优势在本质上与中产阶级的价值精神是不相容的。
但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时也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竞争。
19世纪后期,德国,日本等运用国家力量组织生产要素,使经济成倍地增长;而奉行“自由”经济制度的英国,任企业自生自灭,生产“自由”地调整。
一切都太过自由,那就导致自由的衰落了。
外因:国际势力的挑战和殖民帝国的体制性矛盾。
当英国人沉浸于帝国的辉煌时,美国和德国等奋起直追,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
各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利益遭到挑战,军事力量难以维持领先地位,在国际对抗中逐渐居于被动地位。
并且,英国固守“光荣孤立”和“均势外交”的外交政策,意在维持大陆各方力量,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平衡,但军事局面最终难以维持。
随着欧洲各国势力的消长,彼此间矛盾不断升级,阵营逐渐形成,英国被迫放弃传统的孤立政策,进行军事联盟,实际标志着“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失败。
殖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占有大量殖民地,但庞大的殖民帝国中包含着多种隐性和公开的体制性矛盾,无法消解。
殖民地同宗主国间的矛盾,英国同殖民地上层的矛盾,殖民地之间内部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导致殖民地离心倾向的加强,对传统的殖民帝国提出挑战。
英国似乎已经疲于应对了……
启示
在探讨英国衰落的原因中,任何一种因素似乎都有作用,但任何一种因素又不能完全起决定性作用。
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英国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英国作为一个本身面积不大的岛国,由于最先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它实际能力不相称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
但是历史的机遇并不会长期眷顾着某个国家,最后尘埃落地,英国只不过是回到了它应该所处的位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