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英国算是世界级的“带头大哥”!英国是怎么发迹的呢?这要从多年前的都铎王朝说起。
都铎王朝算是英国历史的大拐点,那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向着资本主义过渡的一个王朝!靠着新贵族以及资产阶级的势力,都铎王朝实现了一步步强大。
那时候的英国呢绒纺织等手工业异常繁荣,不过繁荣背后也有着深深的危机!西班牙、葡萄牙等海上“小霸王”扼住了都铎政府的脖子,海外贸易举步维艰,大批手工业产品窝在国内,愁嫁。
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必须发展海外贸易,而发展造船业、进而壮大航运业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是最有效的保障手段,这是亨利七世夺得都铎王朝王位之时就在思忖的计划。
这一计划从哪里入手呢?从鼓励全民吃鱼开始!这是都铎王朝重商主义政策的一个大招儿,算是“曲线救国”的都铎版。计划的步骤是这样的:
其一,出台食鱼法案,全民吃鱼,扩大渔业的发展。
其二,通过渔业贸易的繁荣,带动造船业的发展。
其三,造船业的强大又带来航运业发展,进而使得海军实力倍增。
全民吃鱼的大招儿吃出了多米诺式的传导效应,吃出了豪横!都铎王朝的海军最终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成为了海上新霸主,贸易的触角终于延伸到了世界各地,英国就这样实现了大国崛起。
全民吃鱼,吃出了英国渔业发展的天际线
亨利七世是都铎王朝的开国之君,比较有作为。
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都铎王朝在“吃海”的问题上有着大野心,而且还想吃出海上霸权。
亨利七世在“上位”之初就推出了食鱼法令,这也是都铎王朝重商主义政策中的关键一条法令,都铎王朝希望通过全民吃鱼,刺激渔业发展,进而带动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从而壮大海军的力量,维护国家海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食鱼法令几乎贯穿了都铎王朝年的历史。那么食鱼法令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亨利七世时,法令规定四旬斋和斋戒日里必须食鱼!到年,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食鱼日的天数竟然达到了每周三天,每周的星期三、星期五和星期六是食鱼日。一年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要吃鱼,难怪现在的英国人主餐中离不开鱼,这都是年前都铎王朝养成的习惯。
吃鱼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变成了全民义务。谁敢在食鱼日不吃鱼,偷吃肉,等待他的将是严厉惩罚。惩罚中最轻的是处以六个小时的枷刑,最重的是判处十天监禁。如果屠夫在食鱼日中私自屠宰牛羊,那么屠夫可能被罚到倾家荡产,每杀一头牛就要罚款20英镑!要知道都铎时期一个拥有英亩土地的农场主,一年的纯利润也仅仅有英镑左右!
全民吃鱼,国王带头。历史上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都是吃鱼狂人。
大英博物馆中有一份关于伊丽莎白一世吃鱼的菜谱,这是年深秋一天女王午餐的菜谱。菜谱上有两道主菜,第一道是水煮的鲑鱼和黑线鳕鱼汤羹,第二道是油炸的七鳃鳗和鲈鱼。
女王的晚餐同样不会吃肉,依然吃鱼,而且餐桌上鱼的种类最多时会有十几种。
在全民吃鱼的时代,吃鱼也是分等级的。鲽鱼、黑线鳕鱼、鲟鱼、海豹、龙虾只有王室才能享用。贵族、骑士、乡绅阶层这类有钱人最常吃的鱼是鳗鱼、梭子鱼还有鲑鱼,至于穷苦的人只能吃廉价的鲱鱼和鳕鱼。
与有钱人的精细烹饪不同,穷人食用鱼的方法几乎都是大锅炖煮,一锅鲱鱼杂烩汤再配以面包就是穷人的美味。
都铎时期的士兵待遇会比穷人稍微好些,食鱼日时每人可以领到七八条鲱鱼,同时还会领到麦芽酒、面包,不算丰盛但足可以吃得饱饱的。
都铎时期民间到底有多能吃鱼?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保留着一份年到年的买鱼清单。修道院每年吃鱼的日子竟然多达天,而平均每年修道院要吃掉的鱼有公斤,这个修道院中只有49名僧侣,这种吃鱼的数量够惊人吧。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年,伦敦平均每天鱼类的供应量在25万公斤,而当时伦敦的人口才20万左右。
全民吃鱼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渔业的发展也水涨船高。
大雅茅斯是英国的一个小镇子,也是都铎时期欧洲的渔业中心!从这个小镇上岸的鳕鱼、鲱鱼几乎供应着整个英国的市场。
在渔业最繁华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从这个小镇出海的船最多时有艘之多,而在每一片海域捕鱼的渔船维持在30—80艘左右。
在每年盛夏到初秋的时节,大雅茅斯的渔民异常繁忙,因为这一阶段的鲱鱼最为肥美,出海的渔船几乎24小时连轴转。
那时候没有制冷设备,所以捕捞上来的鱼,渔民要麻利地将鱼内脏处理干净再放进盐水桶中,带肥美鱼子的被放在高价区,而不带鱼子的则被放在低价区,这种保存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鲜。
在鲱鱼大丰收的时节,一条渔船一次出海可以捕捞5万公斤的鲱鱼。当渔船伴着晨曦靠岸时,岸上的鱼贩子早已等待多时,一桶又一桶的鲱鱼迅速被送往英国各地,伦敦80%的鲱鱼供应是来自大雅茅斯。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捕鱼效益,16世纪上半期,大雅茅斯的渔民实行一种“包租契约”的制度,船主、船长和船员共担风险共同分配利润,这一办法直接刺激了捕鱼人的热情。
此外,都铎王朝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渔业发展的措施,比如在年,都铎政府出台了渔业法案,规定英国人严禁购买外国鲱鱼,而英国渔民出口鲱鱼则免税。
类似保障法案的出台为都铎时期渔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成长环境。在15世纪末时,都铎王朝的渔业每年的收入只能勉强达到1万英镑,而到了伊丽莎白一世后期的16世纪末,渔业每年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5万英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达到了10%左右。
可以说,食鱼法令的刺激,直接让都铎王朝的渔业发展直接摸到了天际线。
渔业发展对于都铎王朝来说,意义重大,它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铎王朝的人口在年时是万人,到年都铎王朝灭亡前,人口直线增长到了万,面对人口的暴增,廉价的鲱鱼、鳕鱼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口粮。
渔业给了造船业“推背”一掌,造船厂数量直线上升
都铎时期,渔业迎来了红利期,所以造船业也成了炙手可热的行业!捕鱼船主们四处寻找造船厂订购大型渔船,因为订单太多,像排水量超过80吨的渔船,往往要等上三年左右才能拿到船,可谓一船难求。
僧多肉少!因此,亨利七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船厂造大船!亨利七世出台了相关保障法令,对于排水量超过吨的新造大船给予每吨6先令的补贴,这可是一笔可观的补贴。
都铎年的历史就是造大船的过往!英国各地造船厂纷纷兴建起来,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年,全国造船厂已经发展到了多家。
都铎时期,最为著名的造船厂有三个,第一个就是亨利七世在朴茨茅斯建设的造船厂,这里是都铎王朝海上霸权梦开始的地方,此外亨利八世即位后还建设了伍立奇造船厂以及德特福德造船厂,这三个造船厂也成为了都铎时期造船业的“铁三角”。
因为造船业在过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都铎时期的朴茨茅斯船厂最繁忙时会有多工匠同时工作。在伊丽莎白一世后期,全国各地造船厂加起来的工匠总数竟然超过了10万人,都铎时期的造船业异常红火。
年前后,英国各地船厂所造鲱鱼船的数量最多,技术也相对成熟。这些船模仿荷兰的大帆船,船身的容积更大、帆的动力更强,航行速度也大大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船是专门的渔船,不再是商船、渔船兼用。
因为是专业渔船,所以操控驾驶就不用太多船员,一艘船15个人足矣,而此前的渔商混用船则需要船员至少30人。节省了人力,无疑就增加了船主的利润,所以这种专业渔船很受欢迎。
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可以说是造船业的最大金主,在他们看来,造船业是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都铎时期著名的造船家族有德雷克家族、霍金斯家族以及芬纳家族,这些家族和政府签了协议,制造的船只只用在国内贸易、捕鱼,坚决不卖给外国人,为的就是保障本国渔业、航运业的发展。
年到年的5年时间,都铎政府造出的吨以上的船只只有32艘,而年到年短短三年时间,都铎政府治下的造船厂竟然造出了艘吨以上的大船。在港口小镇达特茅斯停泊着的商船最大的载重量已经达到了吨。
而在伦敦、朴茨茅斯等港口,一眼望去看到的几乎都是英国造大号商船、大号渔船,而之前西班牙、荷兰造的渔船很少再出现。
造船业的逐渐兴旺,都铎政府的海外贸易也随之兴旺了起来。
造船业的发展成为海军壮大的最强底色
都铎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旺,西班牙、葡萄牙等海上强国则盯上了这块“肥肉”,打劫、收保护费成为家常便饭。
要想使渔业、海外贸易长盛不衰,必须要有一支强大海军作为后盾保障,这也是亨利七世出台食鱼法令的初衷。
随着造船业的蓬勃发展,都铎政府治下造船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这样的硬核条件有效保障了造军舰的水准。
在亨利七世时只有芬纳家族等少数几家造船厂具备造军舰的能力,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的中后期,全国多家造船厂中有三分之一具备了造军舰的能力,而且也承担起了造军舰的任务。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都铎王朝海军发展铺陈了最强底色。
英国的海军发轫于都铎王朝,也就是从都铎王朝开始,英国人希望用称霸海洋的方式来保障国家利益,英国在都铎时期对海上霸权就起了相思。
亨利七世时期的商船与战舰区别不是很大,严格意义上来讲,那个时期的战舰应该被称为武装商船,闲时商运,战时就是战舰。这种船上建有一个高高的船楼,像城堡一般,船楼上有大量弓箭手向外放箭。
因为没有远程炮火,两军对战几乎就是靠贴身肉搏。两船相抵后战斗也就开始了,这个和电影《加勒比海盗》的场景很像。
造船界的扛把子芬纳家族曾为亨利七世造了两艘战舰,一艘是“摄政王号”一艘是“君王号”,两艘战舰的排水量都在吨左右,是模仿葡萄牙远洋武装商船建造的,船上都有高耸入云的船楼。
随着造大船的技术越来越完善,亨利八世时期造出的大战舰越来越多。
亨利八世建造的大战舰竟然有48艘,而且是专业战舰,没了商船的功能。“玛丽·罗兹号”最为著名,因为它是第一艘舷侧重炮舰。它配置的一排重炮放在底层甲板之上,炮口从船窗口伸出,所以被称为舷侧炮,因为威力大,它也叫毁船炮。
排水量0吨的“伟大哈利号”是亨利八世的旗舰。它装配了20多门大口径舷侧炮,每一枚炮弹重达60磅,最大射程1米。有了这样先进的巨无霸战舰,都铎政府的底气倍增。
在年,在美丽的泰晤士河边,亨利八世成立了海军事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中设立了诸多职位,比如验船官是负责船只质量监理的,财务官是负责海军经费使用的,船只管理官负责舰艇的入场维修和保养,水手训练官负责船员水手的作战训练。
海军事务委员会的成立使得英国海军的发展更加专业化,无论是海军的单兵素养还是战舰的协调配合的水准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亨利八世也被后世称为“英国海军之父”。
年,亨利八世自以为海军实力已经够豪横,于是决定单挑法国扬名立万。“大哈利号”“玛丽·罗兹号”悉数出征,开始时一顿重炮打得法国舰队四处躲闪,都铎海军一路穷追。不过,在一阵狂风袭来,“玛丽·罗兹号”却翻扣在大海中,士兵死伤无数!法军奇迹般转败为胜。
造成“玛丽·罗兹号”翻船的原因很简单,舰艇过于笨重,而且配备的舷侧炮又都是大口径铁炮,重得很,远洋海战时舷侧一进水,舰艇必然倾覆。
吃过这次亏后,都铎政府再也豪横不起来了,继续被西班牙、法国轮番欺负。
直到伊丽莎白一世执政,英国海军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
年,海盗兼航海家约翰·霍金斯觐见了伊丽莎白一世,霍金斯多年驰骋海洋的经历以及海外贸易积累的财富让女王大为吃惊,女王壮大海军、称霸海洋的信心更足。
伊丽莎白一世任命霍金斯为海军事务委员会的顾问,霍金斯为都铎政府制定了一条海军发展之路,那就是切断西班牙的海上航线,将其击败,夺得海上霸权的第一把交椅。
按照霍金斯的想法,战舰必须装配远程火炮同时要机动灵活。都铎海军沿用的高船楼重炮舰被列入了淘汰名单。
霍金斯仿造西班牙的大帆船建造了一艘排水量为吨的战舰,取名为“复仇号”,这艘舰在年成为都铎海军的旗舰。这艘舰没有了高高的船楼,甲板上平平坦坦,舰的整体重心降低,这使得航行稳定性更好,航速也更快,这种舰在当时被称为“平甲船”。
以“复仇号”为样板,都铎海军制造了55艘新式风帆战舰,其中最为强悍的是一艘“皇家方舟号”的“平甲船”。
“皇家方舟号”排水量有吨,同时配有44门舷侧远程长炮,最远射程达到了米,而当时“海权一哥”西班牙最先进的炮舰,其最远射程仅有米。
随着英国、西班牙海上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一场海战已不可避。年7月,西班牙派出了无敌舰队豪横地开进了英吉利海峡。
霍金斯拿着望远镜看着眼前的西班牙舰队,就像看到了肥美的猎物出现在眼前一样。西班牙舰队的艘舰艇高大、笨重,灵活性差,还没有远程炮,如同待宰的羔羊。
霍金斯组织都铎海军迎战,他们灵活地游走、穿梭在西班牙的重炮射程之外。突然,霍金斯一声令下,一艘艘“平甲船”上的远程火炮开火了,西班牙舰队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一阵狂虐之后,西班牙人损失了63艘战舰,1万多名士兵葬身大海!这一次对决,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被都铎海军夺走了。
都铎海军的胜利为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张扫除了障碍,英国的海上霸权梦得以梦想成真,从此英国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
在伊丽莎白后期,英国商船的足迹已经到达了北美、印度、非洲、俄罗斯等地,特别是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贸易几乎垄断了东方市场。英国大量手工业品被销售到世界各地,这些“英国造”商船载着赚回的真金白银充实了都铎政府的国库。
综述:
都铎王朝处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节点之上,王朝年的历史,从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不遗余力地推进重商主义,使得都铎王朝实现了大国崛起。
重商主义政策中,延续百年的食鱼法令在大国崛起中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亨利七世出台的食鱼法令带动全民吃鱼,而全民吃鱼又刺激了远洋捕鱼行业的发展,渔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造船业的蓬勃发展,造船业的壮大又使得海军实力变得天下无双。
正是海上称霸,才保障了都铎王朝贸易的触角遍及全球。从食鱼法令到渔业到造船业到海军壮大,再到海上霸权梦的实现,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环环相连、逐级深入,在传导助推中,都铎王朝实现了大国崛起的梦想。
可以说,当亨利七世在制定食鱼法令的那一刻起,都铎王朝就对海上霸权就起了相思,而且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