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即在殖民时代被欧洲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中,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地区大多成为发达国家,而曾经被法国或者西班牙殖民的地区则基本没有发达国家,这样好像就可以得出被英国殖民比被法西等国殖民更好,甚至进而得出被英国殖民未必是坏事的结论。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年鼎盛时期的英帝国这种观点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英国的前殖民地里,确实出现了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区。但这其中却隐藏着许多的偷换概念和误会。
首先,像美加澳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确实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但这些国家国民的主体却都已经和当地原有的原住族群基本无关,都已被替换成了以英裔为代表的欧洲移民后裔,所以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欧洲国家类似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跟近代欧洲人通过大航海以及后来的殖民行为在全球获取了优势的资源支配地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加各州省原住民比例,总体1%~4%之间而且原住族群在当地人口中极度稀缺这也就意味着其实对于当地的原住民来说,英国殖民不但没有带来任何获益,反而意味着灭顶之灾。因为当地人变成绝对少数的过程,都是伴随着灾难级别的屠杀或者瘟疫(其中多数是欧洲人从旧大陆带去的),即使是当地土著民族遭遇相对最好的新西兰,现代估计当地土著毛利人的人口也曾从公元年与欧洲人接触之前的10万人左右惨跌到公元年的4.21万人,跌幅过半。
所以近代这些国家的发达,其实反而进一步说明了当地人在英国殖民之后的悲惨遭遇。如果按同样口径,把留在法国的许多前殖民地的法国(或欧洲)后裔的人均GDP单独计算,那么跟发达国家的差异也都不大。只是法国的这些前殖民地出现土著居民几乎灭绝的情况相对少一些,所以有大量当地人后裔和他们平均,那么这样算起来总体发展水平当然低一些,但这其实反而说明当地人在被殖民之后的遭遇相对英国殖民地没那么悲惨了(当然总体上被殖民的经历都不会特别好)。
新加坡扼守对意义重大的马六甲海峡至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两个地区都是在特定国际形势下位于重要贸易路线周边的城市经济体,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万出头,在全球的英国殖民地中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这两地的主体居民都是华人,如果真论起来,两地发达和华人的关系恐怕比和英国殖民的关系还是要更深一些。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印度也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明显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乏善可陈的。不过许多人会把印度经济的落后归罪于印度人的民族性,觉得是英国“带不动”。但这其实真的是颠倒黑白了。在国际主流的历史研究中,基本上都认可在近代以前的印度地区曾经长期是世界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许多研究都显示,直到公元年前后,印度地区的GDP差不多还能占到全球20%左右,仅次于当时的中国,和当时西欧的整体GDP差不多。而现代印度的GDP只占全球的3%左右。所以即使我们不说印度在全球相对变穷是多年英国殖民造成的,至少也可以说英国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什么正面促进作用了。
印度古建筑黄金庙而印度之外的前英国殖民地呢?可能除了上述地区之外,很多朋友并不知道英国曾经还有哪些殖民地,而这恐怕是许多朋友误以为英国前殖民地更容易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桃花石杂谈专门制作了下面的这个列表,把上述国家和地区之外的前英国殖民地大致列了出来:
各大洲前英国殖民地在表中所列出的55个国家中,塞浦路斯、马耳他和爱尔兰都是欧洲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它欧洲国家相当。其中爱尔兰经济排名世界前列,但其经济发展却完全是在年从英国独立之后实现的,而此前爱尔兰可是以饥荒频发,高比例人口饿死而闻名的,其人口也曾大量饿死和被迫移民一度腰斩。
而在亚洲国家中,除几个海湾国家和文莱因为石油比较富裕之外(其经济发展也基本是独立后实现的),也只有以色列经济还好,但以色列有其极为特殊的国情,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是得益于英国。此外,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可,但马来西亚的情况和新加坡有很多类似之处(如位于重要商路周边,有大量华人),将其归功于殖民历史也是比较牵强的。
马来西亚某地街景而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前英国殖民地中,最好的两三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只是世界中等水平,多数都还是属于贫穷国家的行列。
所以在全面地了解的前英国殖民地的情况之后,大家也可以基本看出,所谓英国前殖民地容易成为发达国家,其实只是一个建立在信息不完整和概念混淆之上的误会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