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以表彰他“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
说来惭愧,作为中文系的研究生,在此之前,我都没听说过这位作家。
迅速补课后,我才发现,没听过,不是因为人家冷门,而是我自己孤陋寡闻。
早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就出版了约翰·福瑟的戏剧选——《有人将至》。
年,又出版了另一本戏剧选——《秋之梦》。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文世界里,福瑟的所有书了。
年出版的《有人将至》的扉页介绍是这样说的:
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负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
并且,“也是近两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而且,在今年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约恩·福瑟也是排名第二,仅次于残雪。
总之,约恩·福瑟并不像年诺奖得主——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那样“冷门”。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就能读到他的作品的中文版。
这次我读的是他的剧本集——《有人将至》。
这本书有多页,9.1万字,5个剧本,平均1个剧本不到2万字。
所以,福瑟的作品,不是像我们熟悉的莎士比亚、易卜生和曹禺那样的传统戏剧,而更像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对话版。
它没有那样完整的起承转合,复杂的人物关系,深邃的社会背景;他的剧本高度抽象化,大部分人都没有名字,只称呼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他、她、男、朋友、母亲等等;
环境也高度极简,故事涉及的地点,总是老房子、大海、悬崖、峡湾;房子外面总是咆哮的海浪、凛冽的深秋寒风、无尽的雨和黑夜等。
而故事情节,也都非常简单。
《有人将至》:一男一女买了一座悬崖上的老房子,可以单独在一起,但女的总是担心会有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
《名字》:一个怀孕的女孩和孩子的父亲无处可去,只好回到女孩的家里,但这个家庭却互相疏远。
《一个夏日》:丈夫在某天走向大海,再没有回来,之后妻子则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望着大海,无法自拔。
《死亡变奏曲》: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
《吉他男》我不喜欢,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就不说了。
真的,这些简单的句子,就可以大致概括每一个剧本的主要“剧情”。
毫无疑问,这是福瑟故意为之的,他好像特意把人们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中抽离出来,置于最简单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中,去做一种生存的观察,一种内心的观察。
(所以,读福瑟的剧本,你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知识储备,不需要去了解任何文化背景知识。他的文本世界,特别好进入,而且好读。)
在这种极其简单的关系中,人们总是在反反复复在说一些同样的话,那是他们的担忧,他们的焦虑,他们的不确定。
请大家看看《有人将至》中,女主的几段对话,这种重复中,有一种诗歌的韵律之美。
而且,福瑟的剧中人,几乎都是欲言又止,难以为继。好像每个都把话说到一半,又说不下去,然后就只能不断重复“好的”、“是啊”。
比如,在《名字》中,怀孕的“女孩”和孩子的父亲“男孩”,被迫回到女孩的家里,但家里却一团糟,而男孩也是对女孩漠不关心,只是看书。这一段典型地体现了福瑟戏剧中欲言又止,难以为继的对话特色。
在这种超级简单的对话中,虽然那些台词都没说出来,但你却什么都能感受得到。
而福瑟戏剧最有趣,最有张力的部分,恰恰是这些没说出来的东西,是这些不断重复的事情,是剧本里不断出现的“静场”。
可能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说的“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吧。
正是对这些“不可言说的事情”的言说,福瑟描绘出了人们内心幽微的敏感和孤独,他那简单又抽象的故事里,充满了疏离、漠然和焦虑,似乎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散发出一种北欧式的阴郁和冷清。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不是来自于精雕细琢的金句,而几乎全部来自于重复、枯燥的日常对话。如上面截图所示,福瑟剧本的对话部分,被分割成一个个极短的短句,且没有标点符号,每一段对话,都像是一首短诗。
本书豆瓣最高赞短评说福瑟是一个“靠回车写剧本的男人”。
这样的分行方式,古龙见了,都得甘拜下风。
但,可能这就是独属于福瑟的气质,一种我在其他剧作家身上没有看到过的气质。
如果你曾感受到过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孤独和隔绝,那么,福瑟的剧本就会好看,易读,又回味无穷,我愿意强烈推荐给你。
—The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新亮见,ID:lianggeview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