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月去如掷,拨雪正寻春。新中国北京大学来华留学事业至今已走过七十年。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4名外国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是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之始。迄今为止,通过做强做实“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北大计划”“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北大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来自国家逾11万人次留学生走进燕园求学问教。年创办之初,北大秉持“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国际化抱负,既致力于“西学东渐”,又积极推进“东学西渐”。年来,一代代北大人以深厚的底蕴、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襟,肩负为中国、为全人类培养一流人才的崇高使命,高瞻远瞩,孜孜以求,不断开拓发展来华留学事业;一批批从事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师,致力于为全球培养具有北大底蕴、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联合新闻网开设“来华留学教育70年”专栏,回溯北大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七十年的峥嵘岁月与累累硕果,立足新时代的新篇章,展望中国与世界共同的未来。
人物简介:袁明,现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年1月至年12月,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袁明
袁明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卡特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年后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年10月,袁明被香港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她还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协委员、全国*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
袁明主持编撰了《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国际关系史》《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等著作,多次重印,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被广泛引用的论文。她主讲的“近代国际关系史”于年被中国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
昨日的世界
年,十六岁的袁明坐在高中教室里,从书包掏出了外公订阅的《人民日报》。班里的一些男同学听见报纸哗啦声响便立刻涌了过去,围着她争相传看。读报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学生来说不是常事,但所有人都知道,袁明家里是有《人民日报》看的。时值中苏关系恶化的节点,国际局势如漩涡一般飞速旋转,大国博弈的“火药味”通过报纸这个窗口,蔓延到了袁明的小世界里。袁明虽然整日坐在上海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报纸传递过来的信息却刺激着她不断想象世界的另一边在发生了什么。“看了(报纸)以后觉得,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一件大事在发生!”
在信息传播相对滞缓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世界对于学堂里读书的中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国际*治更是遥远的。但对袁明而言,这些都是外公茶余饭后经常与自己谈论的话题。“外公是我现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启蒙老师”,小学时,袁明最大的乐趣之一便是听外公讲他的留学故事——这位在当年十分罕见的一代留学生,在外孙女面前翻开一本世界地图册,用手指着那些被花花绿绿色块标识的国家和浩瀚的蓝色大洋,告诉她自己当年如何坐着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辗转到德国,如何在柏林勤工俭学、学习电气技术,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迫近后,又是如何从海路绕道印度洋,几经波折回到祖国。那些曲折的留洋故事、迷人的世界地图、“刺激热闹”的新闻头条,为年轻的袁明勾画出了一个宏大世界的轮廓。
年夏天,十七岁的袁明梳着两条大辫子,在兴奋和期待中从上海北上,第一次来到北大。当年英语系一年级新生只有30人不到,外国留学生倒占了7个——3个阿尔巴尼亚学生,4个朝鲜学生。“你想想,为什么在我们国家经济那么困难的时候,还要花钱资助外国留学生,而且是来北大接受这样好的教育呢?”那个年代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留学生话题,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和朝鲜外务省原第一副相姜锡柱的同寝情谊。姜锡柱后来感叹:“在当年全中国人民吃不饱的情况下,中国还是为留学生提供相对较好的食宿条件。”他表示非常敬佩中国和北大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
燕园中的东欧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摄于上世纪50年代)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编《燕园流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11页)
彼时的北大经历了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开始接收来自“兄弟友好国家”来的交换生和留学生。到年间,来自越南、朝鲜、苏联、蒙古、阿尔巴尼亚、波兰、古巴等十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总数达人,袁明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一极”。后来,李肇星在采访中曾提起:“当时国内反美的浪潮很高,经常有群众上街游行。有一次英语专业的十几个同学从天安门游行回来,一个一年级的女生十分激动,声称要转系学西班牙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英语是‘帝国主义语言’,为了支持古巴人民反帝运动,我要改学‘卡斯特罗的语言’!我告诉她语言是反帝斗争的工具,与帝国主义作斗争,不学好他们的语言怎么行?后来,她成为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而这个激动的女生,正是袁明。袁明也坦言,虽然英语学起来很轻松,但她其实并不喜欢;除了没有学成的“卡斯特罗的语言”,袁明还深深着迷于中文。她听着年轻的袁行霈先生讲《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孔雀东南飞》到《木兰诗》……屋外是杨柳依依,春风习习,屋内是袁先生在黑板上用白粉笔一字一句写下板书——“那可真是漂亮极了!”
年轻的袁明当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干什么,但她本科阶段对英文和中文的熟稔,冥冥之中给袁明的人生埋下了一条线索——中国和世界。
年,袁行霈先生与袁明的合影(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