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英国议会将对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草案投票表决。英国*府与欧盟达成的这份协议草案能否在英国议会获得通过,将决定英国“脱欧”的最终命运。
两年多来,英国*坛与社会围绕“脱欧”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首相特雷莎·梅更是成为布鲁塞尔的常客。然而,她的“软脱欧”路线最终却陷入两头不讨好的窘境——欧盟不领她的情,英国国内强硬派更指她“卖国”。
如今,距离英国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时所定的最终脱欧时间年3月29日仅剩两个多月时间,英国仍在“有协议脱欧”、“无协议脱欧”和“不脱欧”三种可能性中徘徊。
“年的公投中有万人选择脱欧,万人选择留欧。两年多过去了,民意发生了变化,两年多前的‘民主’决议还算不算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蓓在澎湃新闻撰文指出。
事实上,直到今时今日,英国议会决定“脱欧”命运的投票在即,但英国*坛围绕要不要脱欧、怎么脱欧,共识始终难求。这一切都从前首相卡梅伦的选举承诺开始。
为赢选举打“脱欧”牌,卡梅伦自酿苦果
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突然许下承诺,要在保守*赢得选举后将英国在欧盟的去留问题“交给人民决定”。当时,保守*正面临民族主义**UKIP(联合王国独立*)的步步紧逼,为了对付不断用英欧关系来做文章的UKIP*魁法拉奇(NigelFarage),卡梅伦决定孤注一掷,以“脱欧”公投来吸引右翼选民的支持。
回头来看,当时的英国舆论和不少观察人士都认为,卡梅伦此举,只不过是为了遏制UKIP的冉冉上升之势,顺便也就此一劳永逸地在欧洲问题上“翻篇”,免得将来继续在这个议题上陷入无尽的纠缠。
公投当然“看上去”很美。欧洲问题研究者汤作汾曾在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