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下葬仪式在温莎圣乔治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205/4769864.html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9月19日下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抵达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并在此举行下葬仪式。英国王室成员及部分*要和前*要将参加仪式。

9月19日,在英国伦敦,载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灵柩的灵车从白金汉宫附近经过。新华社图

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建造的圣乔治教堂安葬了多位已故英国王室成员,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父母和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皆长眠于此。现安置于圣乔治教堂皇家墓穴的菲利普亲王,届时将被转移至此与女王合葬。

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

王室“亲民代表”的变迁

年2月6日,伊丽莎白公主和丈夫菲利普在肯尼亚一座名为“树梢”的狩猎小屋度假。当晚,七千公里外,伊丽莎白的父亲、英王乔治六世在睡梦中去世。公主的护卫在日记中写道:“史上头一遭:一个年轻的女孩爬上树时还是公主,爬下来时就成为女王。”

没有过渡期,公主赶回伦敦并加冕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五个月后,伊丽莎白二世完成了第一次环球出访。优雅、镇定、从容,几乎是她获得的一致评价。半个多世纪后,她的孙子威廉仍对此感到震惊:“她表现出了她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她只有25岁。”

年6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

从*务的角度来说,女王的工作并不复杂。一辆华丽的马车每天早上将放有重大事务报告的“红盒子”送到她的住所,同时取走过去一天女王看过的文件。她有时打几个勾,但通常不写下任何意见。自绞死国王的“年革命”以来,英国王室和议会又进行了多年的权力博弈。到伊丽莎白二世继位时,宪法学家用一句话概括两者的关系:“即使议会让女王签署绞死自己的法令,她也只能签字。”

然而,*务之外的所有问题,对女王而言都是难题。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王室没有私生活,君主必须完美无瑕,虽然读过莎士比亚的人都知道,温莎城堡和白金汉宫的八卦和丑闻不比议会大厦少。女王最重要的职责是出席排满日程表的皇家公众活动,发表不会引发任何争议的讲话,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争议的动作,保证自己不会像追求自由恋爱的伯父那样出现在小报头条。

伊丽莎白二世坚持了70年,偶尔有所创新。年4月,面对新冠疫情,女王破天荒地进行了即位后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全国特别讲话。她承认英国人民在疫情期间遭遇的失去家人之痛及经济困难之苦,并用“二战”时传唱全国的歌词“We‘llMeetAgain”(我们将再次相见)抚慰人心。

多数时候,女王只是在数千次活动、演讲中保持绝对的一致性。对于女王和王室做出的这样的选择,伦敦大学历史系教授菲利普·墨菲指出,这对稳定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因而,女王从未反抗过这种“无聊的职责”,这是她的责任感。

但是,自女王登基以来,英国社会也从未停止质疑:如果君主的职责仅是重复礼仪,它是否仍有存在的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由思潮兴起,英国媒体摈弃“回避王室”的惯例,皇家八卦充斥报端。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和时尚、亲民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访问英国,几乎酿成舆论灾难。英国媒体质疑称,一个在杰奎琳的对比下“仿佛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女王,加上她那不接触民众、丑闻缠身的家族,凭什么是英国的象征?

伊丽莎白二世从未对外讲述她当时的心理。成为君主前,她本是王室的“亲民代表”。年,还是公主身份的她和菲利普结婚,满目疮痍的英国刚刚经历了5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新婚夫妇指挥王室的工作人员,将海外属地以“结婚礼物”为名送来的数百吨粮食在白金汉宫的后厨一一分成小包,发给最贫苦的家庭,每一份都附有公主的慰问信。

年11月20日,伊丽莎白公主与菲利普亲王举行婚礼。

面对社会层面的诸多质疑,女王决定改变形象,先从一些小事入手。查尔斯8岁时,女王自己选择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在当时被视为惊世骇俗的全家福:王室成员们不是端坐在摄影棚里,而是悠闲、错落地站在白金汉宫的小桥流水间。这种“田园感”在未来半个世纪与柯基、路虎卫士越野车及广袤的山岭原野,成为伊丽莎白二世独特的标志,没有人再将她视为坐在宫殿里对着红盒子的老人。

年丘吉尔的葬礼成为另一个突破口。作为女王即位后的第一位首相,丘吉尔启发了伊丽莎白二世对君主制和时代变迁的思考,白金汉宫曾经常传出两人对谈的笑声。女王要求丘吉尔的葬礼规模“符合其历史地位”,并打破君主不参与非皇家葬礼的传统,亲自送“导师”最后一程。紧接着,年,第一部王室纪录片上映,全球4亿人看到女王带着小爱德华王子在街上买糖果,却发现身上的钱不够……

彻底的转折发生在年。8月31日,与王室“相看两厌”的戴安娜王妃意外身亡。整个英国为她的美貌、对弱者的关心以及悲剧命运打动时,女王发布了一则简短的声明,然后照常度假,仿佛无事发生。《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的作者克莱夫·欧文指出,女王最初认为自己需要和以往一样,对涉及王室的“坏消息”保持“冷冰冰的理性”。直到目睹民众的献花淹没了白金汉宫,她才意识到,民众需要共情,而不是理性,更不是“女王不在宫内,所以不升旗,因而无法降半旗”的皇家规则。

女王选择了妥协,半旗降下,为王太后准备的方案也被用于“人民王妃”的葬礼,全球25亿人观看了直播。当年晚些时候,女王坦言:没有人民支持的君主制无法存续。自此之后,女王和越来越多的王室年轻一代开始对公众表露情感。每个英国人都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投射到王室身上,和女王一起为婚姻、子女成长、亲人去世共情,看女王如何处理纷繁的皇家丑闻和家庭变故,并为她还能安然地遛狗而松一口气。

“经过漫长的磨合,英国人最终完全接受了女王,将她作为这个国家的‘老祖母’,作为一个陪伴所有人一起经历时代起落的朋友。”王室传记作家莱斯利·卡罗尔对记者指出,“她的儿子查尔斯三世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因为年事已高的他不会有这么多时间。”

“我用我的女王冒了险”

年9月8日,英国首相特拉斯在自己的第一次议会质询中得到女王去世的消息。当时她和工*领袖同时收到工作人员递来的*色小纸条,随即一起离开会场。两小时后,王室公布了女王去世的消息。

两天前,特拉斯刚刚觐见女王,成为伊丽莎白二世任命的第15位首相。这次觐见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