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新刊赵涵英国人l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编/者/按

相比法国人的浪漫多情、意大利人的热情奔放和美国人的自由不羁,英国人留给世人的是一幅不苟言笑、泪不轻弹的形象。斯多葛式的冷静似乎成了英国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然而,英国人真的不哭吗?进入情感史考察,作者发现英国人也曾泪雨滂沱,只是因宗教改革的观念和法国大革命的教训等,“不哭”才逐渐成为英国人的标签。时至今日,哭与不哭依然是其心理上的矛盾纠结。一部哭泣的历史,也是一部世事和观念变迁的历史。

英国人“有泪不轻弹”?

赵涵

(《读书》年5期新刊)

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就观察到不同于“情感充沛、富有生气”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英国人很少当众哭泣。达尔文在一八七二年写道:“除非悲痛至极,英国男人从来不哭;而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地区,男人们能随时随地、毫无顾忌地流泪。”“二战”期间,英国民众在面对纳粹轰炸时所展现出的“闪电战精神”(TheBlitzSpirit),是他们斯多葛式性格的绝佳体现。这种在炸弹落下时照常煮茶、在图书馆废墟上专心阅读的从容不迫和冷静乐观,成为英国人坚忍形象的生动诠释。在众多提振士气的“二战”英国宣传品中,一张印有“保持冷静、继续前进”的海报在二〇〇〇年后迅速走红,成为代表英国精神的视觉标志和文化符号。“保持冷静、继续前进”海报(来源:amazo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