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外校小学部快来看看,这位老师的阅读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91.html

我的阅读史林饶饶

平心而论,我看过的书既可以说很多,也可以说没几本,因为书看过了很多,能记忆深刻的却不太多。

小时候,家里没余钱买书看,看的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你没看错,就是语文课本,尤其喜欢那种课后附加的阅读文章,唯一看过的一本名著就是《巴黎圣母院》,就是那个钟楼怪人的故事,只记得卡西莫多,那个长相怪异丑陋的孤独敲钟人,看完整本书,我只学会了一点,就是不要以貌取人,对所有人都要心怀善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读高中,为什么呢,因为学校有图书馆了,还有报亭可以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等杂志。对的,我每个月的生活费结余都贡献给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三大杂志了,它们都是半月刊,我还记得价格,高一的时候是3元一本,高三的时候就涨到了4元一本,当时我一个人负责五个班的杂志供应。

在这三大杂志上,我发现了很多好文章、好作者,记得最清晰的就是林清玄、周国平、席慕容。记得林清玄是因为《读者》上刊登了他的文章《生命的化妆》,文章的大概内容是作者认识一名极出色的化妆师,但是作者认为化妆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应过度追求。所以,作者就问她:“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化妆师回答:“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技节,它能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的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这是我突然间觉得醍醐灌顶的一段话,就是内在的丰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外表也要有同样丰富的内在作为支撑,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这篇文章不仅开启了我对阅读的兴趣,也一直指引在我后来的人生中选择。记得周国平是因为一段话“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因为我没有和之前的初中同学一起读同一所中学,高一的时候身边没有老同学,都是新同学,关系处理实在不尽如人意,谢谢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让我觉得原来大作家也有同样的困扰,不是我一人独有的,心理压力减轻不少。虽然现在人际沟通能力好了许多,但我仍然不忘记这段话,可以去做更好的自己,但也不会去费力取悦他人。记得席慕容是因为她写的《妈妈的炸酱面》,这篇文章挺长的,通篇叙事,最后抒情,先写她不会做饭,引出她先生做的炸酱面之好吃之劲道,全家皆爱不释碗,最后写她的母亲因为年迈所以搬来与他们同住,她先生做的炸酱面的面条就变得很软,一点也不劲道,她去问她先生“为什么面条煮的这么软,一点也不好吃了”,她的先生就回答“如果不煮软一点,妈妈嚼不动也咽不下去啊”。作者为之一怔,同时我也为之一怔。我为之一怔的是,第一,她先生这样细心体贴,能够照顾到如此细小的环节,我这么多年来也不曾照顾他人得如此周到;第二,我也思考,如果我的母亲以后年迈之时,我能否像这样考虑周全体贴。我记得的这三位作家都是《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家,还有许多好文章的作者我不记得了,真是后悔。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十六七岁,通过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建立了许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使得我在高中及本科的时候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压力,非常单纯地学习、阅读、思考、成长。当然,高中时期,我也看过很多记不清内容但还记得阅读感受的书,比如:韩寒和安妮宝贝。正所谓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长长阅读史,难免踩狗屎。韩寒的小说,我不评价好不好,但是我看不懂,对我而言,这属于鸡肋型的书;安妮宝贝的书,内容一点都不记得了,但通篇就是两个字“矫情”,翻开书缝,里面写满了“作”,这属于根本就不该浪费钱买的书。后来,在读大学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看见周国平的书《风中的纸屑》,就愉快地入手了一本。当时看觉得全书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了敬佩,现在再看觉得此书是浓浓的鸡汤味儿,但是无法否认的是《风中的纸屑》仍然是本好书。很多人厌恶鸡汤,我觉得这不一定是个好现象。确实有害人的鸡汤,但是,也有真正有营养的鸡汤,辨别两者的关键是能否找到喝汤的勺子。没有人能够给你这把勺子,这把勺子需要自己来寻找、来创造。知道而不行动,这是也许就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大学期间,课余时间真的很多,所以我开始找书看,因为我从小看着各种金庸剧、古龙剧长大的,对这两位作家也是心生佩服,一直想知道他们的原著到底写的如何,所以就非常希望进入金庸和古龙的小说世界,因为金庸先生都是长篇,十五部作品每本都是厚厚一本,古龙先生短篇居多,遂先读古龙,再看金庸。读了古龙先生的《陆小凤系列》,《陆小凤传奇》《绣花大盗》《决战前后》《银钩*坊》《幽灵山庄》《凤舞九天》《剑神一笑》篇篇惊艳,读了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天龙八部》部部精彩。现在常有金古和古金之争,孰先孰后,大家各执一词。在我看来金庸先生是学霸,腹内才华太盛,作品结构庞大、引经据典、草蛇灰线;古龙先生是*才,常有惊世描写混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之间,不经意间就震慑人心。我没有能力去评价金庸先生和古龙先生的作品孰优孰劣,但我个人是更喜欢古龙先生的作品的,四条眉毛的陆小凤,温暖人心的花满楼,还有那些奇幻又诡异的事件,读古龙先生的书犹如喝烈酒,酣畅淋漓,但也不宜沉溺其中,毕竟酒虽好,也不能贪杯呀。金庸古龙之后,我又在图书馆里捞了一本《唐诗·宋词·元曲》回来看,因为金庸古龙先生的作品里还是有很多历史知识和文化积累的,我对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我到现在还记得“碧云天,*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还记得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文字可以多华美,情怀可以多潇洒,意境可以多冷清,都在这些诗词曲里淋漓尽致的体现。现在流行的很多古风歌曲,只会华丽辞藻的堆砌,只得文字之形,不得文字之*。还有《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写明朝的历史都非常深入浅出,可以作为历史阅读的入门之选。因为喜欢看小说和逻辑推理,后来也看了不少逻辑推理类小说,比如:阿加莎的《无人生还》,故事非常精彩,经常作为影视类首选题材被翻拍;还有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故事过于离奇迂回,看完了觉得白天犹如黑夜一般寒冷。再后来,我买了电脑,就渐渐放下了看书的习惯,更喜欢看经典电影和BBC纪录片,这虽然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但是也不如阅读时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了。

今年正式成为一名教师,终于又让我重拾阅读的习惯,希望和各位老师一起继续阅读,继续获得阅读的力量,分享阅读的体会,得到阅读的滋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