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欧洲人开始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对外征服后,东南亚地区,便成了他们的猎食目标。在当时,东南亚除了泰国尚且能保持独立以外,其余地区,都分别被荷兰、英国、葡萄牙、法国、美国占领。他们在这里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在很长时间内,欧洲国家都将东南亚视为重要的输血动脉。
但在二战爆发以后,日本仅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占领了这里。欧美各国,几乎没有稍显反抗的能力。既然东南亚对欧洲国家那么重要,而且这些国家,实力又不弱,为什么会眼睁睁的看着东南亚,以这样的快的速度沦落呢?
日本选择进攻东南亚,来自于当时日本面临的状况实在糟糕。在二战爆发的初期,日本满心以为自己能迅速的吞并中国。可日本想不到,看似贫弱的中国,在面对日本进攻的时候,空前的团结。几十万,上百万,乃至更多的中国人选择走上战争,共同抗日。昔日的仇敌可以握手言和,只为救国。
日本85万陆军被拖进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在日本原先的计划,他们打算分两条路走。一条是”北上“,进攻苏联,以陆军为主。另一条是南下,进攻东南亚,以海军、空军为主。而在进攻苏联这条路线上,日本遭遇了挫折。”诺门罕战役“中,日本受挫,再加上陆军大部分被拖在中国战场。
无奈之下,日本选择与苏联议和,放弃”北上“路线,转攻东南亚。当时的东南亚,对于日本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南亚资源丰富,而日本资源贫瘠。如果占有东南亚,必然能为日本提供大量的战争物资。而且,当日本占领东南亚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切断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从缅甸一带的援助路线。
而在这个时候,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接连胜利,让日本看到了机会,因为欧洲各国正忙于应对德国的进攻。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战争就此爆发。
不过,真正决定战争结果的,并非只是开端,还有过程。当战争真正爆发后,英美等国的盟军才发现,自己在东南亚的驻军跟日本军队的差距。当时盟军在东南亚的驻军,大多由本地土著,或民兵组成。只有军官是欧洲人。不管是在训练,或者武器上,这些军队就已经跟日本军队产生了差距。
而且,盟军各国内部,又纷争不断。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反观日本,不仅在训练、装备上,超过了盟军。更重要的是,日本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他们清楚自己要面对的对手,以及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复杂环境。为了能进一步在东南亚取得优势。日本又在东南亚国家进行大量宣传,借用反对欧美殖民者为口号,将很多东南亚年轻人拉拢到自己这一边。
不过,即便说这种差距,英、美等国依旧不打算将主力送往欧洲。当时希特勒依然步步紧逼。相比较于东南亚殖民地的丢失,德国人可以随时摧毁欧洲国家的本土。孰轻孰重,英、美等国自然懂得。所以,他们定下了”先欧后亚“的策略。在东南亚,采取了防御性抵抗策略。
但这也给了日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对盟军进行逐个击破。尤其是在占领美国跟英国的殖民地上,日本更是大胆。他们先是袭击了美国珍珠港,重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又摧毁了美国在菲律宾的空军基地,并借此占领菲律宾。
又用三架飞机为代价,击沉了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以及”却敌号“这两艘英国东方舰队的核心。这让英国失去了在东南亚的制海权。而在当时,英国正因为对德战争,实力大损。而美国短时间内,还没能重建海军优势。到了这个时候,日本一举获得了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
当然,也正是因为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让英、美等国意识到,如果日本继续获胜,很有可能会让德国与日本成功会师,到时候局面将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美国宣布正式参战,太平洋战争进入后半场。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